【寫作指導】
在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比如一般記敘文、小說、敘事散文等,作者往往會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具體的描述。如果是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物正在進行著的語言交流作具體的描寫,就是對話描寫。對話描寫,其實就是將有關人物在彼此的交往過程中的語言具體地記錄下來或呈現出來。
有些初學記敘文寫作的同學,不懂得如何運用對話描寫,只是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人物變化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甚至讓抒情、議論的成分占了上風,而沒有將人物的語言落到實處,因而文章內容顯得空洞抽象,總覺得缺乏感染力,文體上也不倫不類,記敘文、抒情散文、議論文混雜不清。這樣的文章定然不能在考場上勝出。有了恰當的人物對話描寫,就可以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而饒有興致的故事情節則具有吸引讀者的藝術魅力。有精彩故事情節的作文,何愁讀者和閱卷教師不垂青于它呢?
如何通過對話描寫來展開故事情節呢?首先要分清人物角色而有所側重。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也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別。人物不同,寫作的重心就有所變化,比如主要人物或正而人物的語言可適當多作描寫,以推出主人公這個角色,進一步達到突出文章主題的目的。其次要結合事情的發展作具體的描述。事情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各類人物在事情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語言。對人物語言的變化有致的展示,就會自然而然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逐漸得到豐滿,文章的主題也會一步一步地彰顯出來。再次要觀察生活深入思考。鮮活的人物語言就來自現實生活。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語言風格也會迥然不同,有的平淡沉穩,有的幽默風趣,有的機智敏捷,有的低沉哀傷,有的歡快昂揚,有的激情四射等等。把準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意識地選擇精當的人物語言,有助于將故事情節生動具體、跌宕有致地展示出來,也有助于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最后要注意語言描寫簡練傳神,不要拖泥帶水。生活當中,人物的語言是相當多的,應當精心挑選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最有利于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人物語言來描寫,集中筆墨,不要為了湊字數或搞形式而隨意描寫。
【名家經典】
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么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他叫著大菱說: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了輕視。他說: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小女孩子說:
“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
老頭子狠狠地說:
“為什么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搶,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哩!”
——選自孫犁《蘆花蕩》
【成功揭秘】
這是一段搬為精彩細致的人物對話描寫。片段中描寫的人物有三個:老頭子、大菱、二菱。很顯然,主人公是老頭子,大菱和二菱都是次要人物、陪襯人物。所以文中對老頭子的語言描寫就成了重點,對二:菱的語言僅僅展示了一次,對大菱的語言全然不寫、體現了有所側重的原則。兩個女孩子對老頭子的承諾持不信任的態度,老頭子則在言語之間更加透露出深深的自責與自信,還有戰斗的激情、對同胞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等,都通過有變化的對話描寫作了生動的表現。兩個孩子因為大菱受傷事件,于無言之中表示了對老頭子復仇行動的質疑。小女孩還因為老頭子的年齡而對他的本事將信將疑。小女孩的簡短語言,體現了天真無邪的性格特征。對老頭子的三次語言描寫,則集中體現了他愛憎分明、自信要強的性格特征。通過巧妙地穿插對話描寫,人物對話與敘述語言兼顧。將故事情書一步步推向痛打日本鬼子的高潮部分。
【佳作示例】
生活充滿嘮叨 曾畢蓮
生活中有很多的嘮叨,有父母對孩子關心的嘮叨,有長輩對晚輩規勸的嘮叨,有老師對學生教育的嘮叨……我的生活中就充滿了這樣的嘮叨,它們讓我心里感到溫暖,也不致迷失遠航的方向。
一個冬天的清晨,媽媽在我身后嘮叨開了:“今天要降溫了,出門多穿一些衣服,不然會感冒。感冒就得吃藥,吃藥苦的可是你自己呀。”“哎呀,你好煩啦!說夠沒有呀?”“你這孩子。才說幾句,你就煩了……”“好吧,遵命,我穿。”穿上毛衣出門不遠,哎喲,你還真別說,迎面就吹來一陣寒風,可我沒有打一個哆嗦。想起臨行前媽媽的嘮叨,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其實,有時媽媽的嘮叨還真管用。
偶然遇見了大姑,難免拉起家常,誰料她又給我上了一堂政治課。她說:“蓮蓮呀,你一定要認真學習喲。不要早戀,不要迷戀上網,課堂上千萬不要開小差,將來才有前途啊。你看你哥哥,他多有出息呀,他現在有工作了,每年的獎金比每年的工資都高……讀書,才是你現在應該做的,不要一天到晚凈想著玩……”“哎呀,我知道了。”看吧,一見面她就這樣嘮叨,誰聽了不煩呀?好幾位長輩見了我都說這樣的話,我都能把這些話一口氣背出來了……不過,換個角度想想,他們也是為我著想呀,還不是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也真拜托他們的嘮叨,上學期期末統考,我的語文成績竟然得了全班第一名!
上學期期末前不久,老師組織我們參加了第三次月考。我知道自己平時沒下什么工夫,只是上課時聽聽而已。月考成績揭曉,我倒退了很多。班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劈頭就問我:“你要不要考高中了?怎么學習的呀?!父母那么辛苦地掙錢,你卻在貪玩,不說誰,就說你對得起你的父母嗎?……”當時,班主任的嘮叨好刺耳呀。可正是他的嘮叨,使我及時調整了航向,不然,我在期末統考中也不會有明顯進步的。
生活中,這樣的嘮叨還真不少。其實,沒有這樣的嘮叨,我們怎么也不會知道嘮叨的好。嘮叨有時的確叫人煩心,但仔細思量,其實嘮叨也是愛的一種體現。我的生活中充滿了嘮叨,我感到很幸福,因為那是父母、親人和老師對我的深愛、關懷與呵護!
【點評】
對生活中的嘮叨,大多數人是持反感態度的,作者卻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從嶄新的角度去審視,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選取媽媽、大姑和班主任的嘮叨這三個典型材料,使文章內容非常充實。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應努力看到其中積極的一面。這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本文的人物對話描寫簡潔傳神,有一定代表性和說服力。媽媽和“我”的對話,表現了媽媽對“我”的關心呵護和苦口婆心,“我”則由不耐煩到理解順從。大姑和“我”的對話,看得出大姑對“我”的真愛和她的見識,而“我”的簡短回答則含義豐富,一方面是心里感到煩,另一方面卻覺得大姑言之有理。班主任和“我”的對話,體現了班主任對“我”的嚴厲和期望,“我”的無言,則證實了自己的羞愧難當與真心悔過。三個典型鏡頭,三次簡要對話,既緊扣主題,又巧妙推動故事情節往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