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尼日利亞一直被視為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該國不僅資源豐富、人口規模龐大、年齡結構合理,而且擁有驕人的經濟增長歷史,甚至到最近,其宏觀經濟環境還一直維持穩定。因此,稱尼日利亞為“迷你版金磚四國”似乎并不為過。
然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流入該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已經開始減少。經濟上高度成功的“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一直是吸引FDI的“大戶”,“迷你版金磚四國”卻呈現出另外一幅模樣,實際上自去年開始就已如此。
2011年,尼日利亞外資流入總金額達到 89億美元峰值,此后便持續下降,至2013年僅有56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也開始下降。2005年該比例為48%,大大高于西非地區平均值;之后卻降至17%,已大幅低于當前均值。
根本而言,尼日利亞外國直接投資的減少并非周期波動結果,而是反映了該國近十年來持續加深的經濟低迷狀態。這一趨勢是結構性和歷史性的,正如衡量既往外國直接投資累積情況的指標所反映的那樣—從1995年至2013年,尼日利亞外國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百分比從54%下降至29%,降幅接近一半。
另一方面,外資流入整個非洲地區的勢頭卻依然強勁。2013年,該地區投資規模增加4%,達到570億美元。其中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國際和地區間資本市場的轉移,以及基礎設施投資。此外,對中產階層擴大的預期,也導致FDI涌入食品、信息技術、旅游、金融和零售等行業。而南部非洲地區國家,尤其是南非,其外資流入規模也相當可觀。但持續的政治和社會動蕩,卻導致北非資本流入不暢。蘇丹和摩洛哥或許是個例外,這兩個國家的外國直接外資仍在不斷增長。
為了實現2020年之前躋身全球20大經濟體的目標,尼日利亞也在積極引進外國投資。吊詭之處在于,上述目標實現的假設前提卻是該國商業環境高度優化、腐敗程度較低,以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等。
然而,上述前提均不樂觀。據世界銀行(WB)最新發布的《營商環境指數》(Doing Business Indicators),尼日利亞在過去一年的排名大幅下降,目前僅位列第147位。而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中,該國同樣呈現下降趨勢,排名第120位。此外,在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布的清廉指數排名(Corruption Perceptions)中,尼日利亞也已跌落至第144位。
另外一個阻礙該國FDI增長的因素在于外資來源。據1995年頒布的《尼日利亞投資促進委員會法案》(Nigerian Investment Promotion Commission Act),除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之外,其他產業均允許外資100%控股。可該國FDI的主要來源,恰恰都是石油巨頭所屬的母國,比如美國(雪佛龍、埃克森美孚)、英國(殼牌)、中國和南非等。
據此,國際投資者認定尼日利亞經濟增長正面臨嚴重威脅。首先是該國2015年大選潛存的政治風險,觀察家們擔心這或將帶來政治僵局或社會分裂。尤其當古德拉克·喬納森(Goodluck Jonathan)總統宣布暫停央行行長拉米多·薩努西(Lamido Sanusi)的職務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該國金融環境開始惡化的信號。
其次,隨著2013年12月美聯儲政策的調整,那些經濟上較為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尼日利亞,在投資方面面臨的壓力開始增大。最后,該地區日漸頻繁的恐怖主義活動,也大大增加了國際投資者的擔憂,部分跨國石油巨頭已決定撤出該國。
當然,尼日利亞的經濟增長前景依然光明。該國需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處事方式,加強體制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并對腐敗采取零容忍。如果沒有穩定的國內環境,其經濟增長前景和國家繁榮均無從可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