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跨國企業的品牌知名度早已散播全球,但大部分人未必知道的是,這個國家還擁有至少1000家行業隱形冠軍。它們的規?;蛟S不夠引人注目,但多數已發展為行業翹楚,其中有300多家就坐落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簡稱北威州)。
就歷史而言,北威州一直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區域,以能源、礦業和機械制造等著稱。預計該地區未來發展仍會以能源為主,但若實現技術突破,就可使能源開發和氣候環境保護實現更深層次平衡。
作為政府機構,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建立一系列法律框架,帶動企業和企業聯合會參與環境氣候保護工作。為此我們一般會制定五年規劃,并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改進。除此外,我們也會推出一些獎勵舉措,對那些節能減排實施良好的企業,給予相應補貼。
從市場反饋來看,環保效果好的產品通常更受歡迎,反過來它們也可以驅動企業朝著注重環保的方向發展。因此,以市場為導向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例,這些新能源的誕生及大范圍推廣即是市場和政策法規共同催生的結果。過去我們曾制定過《可再生能源法》,未來當然也可以利用這種決策方法去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德國幾乎每年都會對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評優,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優秀環保企業的價值,并進行效仿。
實際上,所有新生事物都需要相應的網絡推動,從而實現把優秀企業家聯合起來的目標。在北威州,我們設立了能源署和能源效益提高署,這兩個機構的主要工作是促進市場、學校和機構之間的聯合。此外,在投資領域還設有能源投資促進署,也是期望通過網絡將能源機構更有效地連接起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歐洲還會經常出現立法滯后。對此我們也采取了一些預防性舉措,比如針對化學品準入,會先進行新產品檢測,然后評估決定是否允許其入市,用這種辦法規避潛在風險。
在大型項目建設中,我們還會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這并非是為了阻礙項目進程,而是期望在一開始就把建筑對環境的危害減到最小。我自己的體會是,若想讓這類環保工作達到最優效果,就務必要保證政務公開透明。當公眾深入了解到政府所從事的工作后,他們才會跟著一起參與。
因此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僅有幾個旗艦企業參與明顯不夠,必須把盡可能多的企業、行業聯合會和公眾動員起來。在北威州,我們曾做過一個名為“生態活力”的項目,就是把10家左右的企業召集起來,然后派專家去調研各個企業每年產出的工業廢料和電力消耗等數據,最后通過分析報告指出上述廢料和電力消耗等產生的環節。
項目完成后我們發現,這種運作方式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還能動員大家一起參與節能環境保護,而且帶動的還不僅僅是幾家大型企業,上千家中小企業也會積極參與,并從中受益。
就我的觀察來看,企業其實并不缺乏節能減排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實現良好應用。如果政府能把相關技術做成樣板房,后者就會發揮示范作用。這樣企業就覺得技術可行,并在自己的項目中實際應用。
最后,企業對員工進行環保方面的持續培訓也非常重要。畢竟大部分技術人員接受的都是傳統教育,如果他們不能學會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的價值也無從體現。所以,企業一定要關注內部人才的開發和培養,讓員工擁有獨特的技術專長,同時放眼全球,針對世界市場去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
在此過程中,政府應時刻注意引導企業,讓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樣做并非是為了抑制企業發展,而是讓他們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同時,實現永續經營。 (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沈霄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