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若不是有人提醒,我可能根本就想不起來,2014年是溫濟澤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也是他去世15周年的日子。
熟知溫濟澤的人知道,在晚年,他所做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紀念日——或誕辰日或祭日——做好對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重要的紀念活動,并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反思歷史、推動對歷史問題的撥亂反正。可是,在他老人家百年誕辰和15周年祭日來臨之際,我居然需要別人提醒,實在是愧對老人的在天之靈。
急就這篇小文,愿能化作一縷馨香,祭奠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的英靈。
溫濟澤與《炎黃春秋》
在提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腦子里飄來溫老最真切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笑瞇瞇地提醒我們或者對我說:明年是×××的紀念日,你要早點組稿;或者,明年是××事件多少周年,你要盡早動手,組紀念性的文章。這樣的開場白后,他就會細聲慢語地闡述紀念×××人或××事件的重要性,歷史的、現實的重要意義等等。
說這話的時候,溫老的正式身份是《炎黃春秋》雜志的“特邀編委”。其實,當時《炎黃春秋》有“顧問”七八位,“特邀編委”十八九位,好像只有溫老對這份雜志格外地盡心——他也是我到雜志社后見到的第一位特邀編委。這是1994年春天,我剛到雜志工作不久就留下的印象。
慢慢地我才知道,相比其他的“顧問”或者“特邀編委”來說,溫老與《炎黃春秋》有著更密切的關系,他為這份雜志的誕生出了很大的力。
1981年,溫老受時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胡喬木的委托,開始編輯多卷本的《革命烈士傳》。負責這個規模浩大工程的溫老,其實房無一間(沒有辦公室)、地無一壟(沒有任何經費),召集了一撥離退休人員作為“志愿者”,新華社國內部原來的主任、在延安和溫老就熟悉的方實老就是志愿者。在編輯《革命烈士傳》的同時,溫老又創辦了雙月刊《中華英烈》,以紀念那些不能入烈士傳的重要歷史人物。1989年下半年,刊物進行整頓,這份頗受讀者歡迎的《中華英烈》竟找不到掛靠單位,面臨被停刊的危險。溫老積極活動,希望將這份刊物保留下來。第二年,他得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在籌備,需要辦一份會刊。而負責此事的是剛從新聞出版署署長位子上退下來的杜導正。杜老曾任新華社黨組成員兼國內部主任,方實是他的同事和老朋友,這條線就連上了,于是《中華英烈》的刊號得以保留,刊物更名為《炎黃春秋》,作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會刊。這樣,溫老既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又成為《炎黃春秋》的特邀編委。

因為這樣的關系,在我的感覺中,溫老就是《炎黃春秋》雜志社的在職人員。我至今還記得,我們好幾次編輯部工作會議就是在溫老家中召開的;還有,我們遇到一些需要商量的事情,溫老也經常出面幫我們邀請一些人,在他家里開會商量。我是小字輩,經常做些記錄的工作。溫老說話條理清晰,話音不高,透著一種儒雅;他不偏激,很理性。有時候雜志遇到一些溝溝坎坎的時候,有的編委會慷慨激昂,但溫老不,他依然是細聲慢語,拿出理性的建議,指導我們渡過難關。
溫老是我們的好作者。從《炎黃春秋》創刊,溫老的文章就在這里發表。我前面說過,溫老習慣在紀念日上做文章。記得1994年7、8月份,溫老特意讓我到他家里去一趟,說他給編輯部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些建議。溫老在信中系統地強調要抓住“紀念日”來組稿,他說:
《炎黃春秋》介紹過歷史上不少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在重大事件逢五逢十周年和著名人物誕辰或祭日逢五逢十周年還發表紀念性文章,如今年第3期《甲申三百五十年》、第9期《揭開甲午歷史的黑匣子》等,都很受讀者歡迎。明年(1995年)的歷史重大事件有:甲午戰后簽訂《馬關條約》一百周年(4月17日)、五卅運動七十周年、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等;著名人物紀念有:孫中山逝世七十周年(3月12日),瞿秋白就義六十周年(6月18日)、方志敏就義六十周年(8月6日)、秋瑾誕辰一百二十周年(11月8日)等。建議盡早作出規劃,能有充分時間進行組稿等工作,以利于提高宣傳質量……
溫老自己也這樣做。如果一個重要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紀念日與他有點關系,他都要寫文章來紀念。他在《炎黃春秋》發表的文章大多是這樣寫出來的,像瞿秋白、方志敏、艾思奇、周揚等人,或是誕辰或是去世的紀念日,溫老都有紀念文章在《炎黃春秋》發表。
溫老寫紀念文章,既是寫出對那一段歷史的反思,也是對他所熟知的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紀念,當然是好心干好事了。不過,有時候好心不一定會被別人理解,往往還會沾上一點事來。
1996年,是著名哲學家艾思奇逝世30周年的紀念日。溫老特意撰文《我所認識的艾思奇——紀念艾思奇逝世30周年》,刊登在《炎黃春秋》第3期上。溫老文章中涉及到了中央黨校艾思奇和楊獻珍等一些往事,引起了楊獻珍家人的不滿,并對我們提出抗議。我去找溫老報告。溫老說,他寫的都是事實。這樣,我在前去與楊的家人交涉的過程中,多少心里有些底,加之年輕氣盛,好像說了一些很不客氣的話。我回來向溫老報告后,溫老語重心長地說,當年,楊獻珍也受到迫害,命途多舛,受了很多苦。應當說,艾思奇與楊獻珍的恩恩怨怨,說到底還是極“左”路線引起的,他們兩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在不能算個人的賬,而是要從歷史中總結教訓。對歷史上的人物或者事件,要知人論世,論世知人,這樣才不容易偏頗。
出了溫老家門一琢磨,才感覺到溫老是以這樣的口氣來批評我對楊獻珍家人的態度。后來,溫老借著一篇文章的機會,特意“拐了個彎”,對楊獻珍的案子做了一個“知人論世、論世知人”般的說明,以平息他家人的不滿。
溫老把文章送到雜志社,特意對我說了“拐這個彎”的良苦用心。我當時就脫口而出:溫老您真是一個好人啊!
“溫情”讓自己成了右派
溫老這個“好人”,恐怕是有口皆碑的。在他去世后編輯出版的《懷念溫濟澤》一書中,不少人都這樣說過。溫老為什么好,我看,是他身上有一種溫情。溫老獲得“溫情”這樣的評價也很早,在1942年的延安整風期間,關乎那個著名的“王實味案件”,案件發明人是康生。
1942年,溫老和王實味同在中央研究院。王實味因為寫了雜文《野百合花》等,在整風中的態度很抵觸,很個性的那種,受到批判斗爭。
溫濟澤是臨時被調到院黨委搞整風工作的。他到黨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計和油印一個調查表,調查全院研究人員中有多少人同意或者部分同意王實味言論的。調查結果顯示,這部分人占到89%。據此,他建議中央研究院負責人,對待王實味的問題一定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得細致一些。但是黨委并不這樣看,而是認為王實味的錯誤很嚴重,并要求溫老在會上發言說明王實味的錯誤與其他同志是不同的。溫老沒有同意。溫老在敘述這段歷史時曾說:那時,康生是中央直屬機關總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這個意見就是從他那兒來的。可是,我認為,王實味的問題沒有那么嚴重,所以才找借口拒絕發言。
溫老說:當年,在對待王實味的問題上,我的基本看法是:第一,開始批判王實味的時候,我認為他是思想問題,沒有把他看成政治問題。第二,王實味的托派問題,是他自己早已交待的。他與托派已脫離了關系。這是歷史上的問題,把他當作現行問題來處理,值得研究。第三,王實味是一個人的問題,還是有一個集團。當時把王實味與潘芳、宗錚、王里、成全打成“五人反黨集團”,我是懷疑的。第四,后來由于康生說王是“托派分子”、“國民黨特務”,按照個人服從組織的原則,我相信了康生的話。
當年,溫老曾私下找王實味談過幾次話。他希望王實味認識錯誤,誠懇地做個檢查,不要與大伙對立。王實味后來哭著對溫濟澤說:“像你這樣說服我,我愿意檢查;但有些人說我是‘托派’、‘反黨’,說我是‘敵人’,我實在受不了,太冤枉了!”
溫濟澤在向院黨委書記匯報時說:“對王實味的問題,應該作為思想問題批評,不要把思想問題升級為政治問題和反黨問題。”第二天,院黨委書記對溫濟澤說:“你的意見,我向康生匯報了。他批評了我們,還批評你有溫情主義。”
當年被康生認為有“溫情主義”,可不是小事。為此,溫老曾寫過一篇《談溫情主義》的文章,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1943年4月6日的第4版上,表明經過整風和反王實味斗爭,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經過幾十年,溫老晚年又盡全力為王實味冤案平反奔波,那篇文章實際上是他的“違心”之作。
不過,溫老檢討了自己的“溫情”,“溫情”并不因為他檢討了就從他身上離開。1957年反右派運動時,這種“溫情”又在他身上顯現了。相比1942年的那次“溫情”,這次“溫情”讓他成為一名大右派。
反右運動開始時,溫濟澤時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并分管對外廣播工作。當時,按照中央部署,每個單位要按比例劃右派。溫老后來回憶說:黨委辦公室的同志給了我一個通知,說你這個地方要打出十幾個右派。我說打右派也要規定數目嗎?那個同志就說是上面這樣定的。我說我不管是上面定的也好,還是誰定的,我不同意這樣做。那個同志就進一步解釋,他說,你這里有二百多人,按比例是要打出十幾個,粗算一下,大概打出十五個,上面就很滿意了。我說,我按照標準來嚴格審查,有多少右派我就定多少。如果符合標準,我絕不放松一個;如果沒有,我也絕不硬打一個,這就是我的意見。黨委辦公室的那個同志也是從延安出來的,我說,咱們可不要忘記延安那個“搶救運動”的教訓。當時在清涼山,《解放日報》和新華社這兩個單位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錯打了多少好同志,都打成特務,這個慘痛的教訓不能忘記。我說,延安那個時候我們還不是一個執政黨,但是我們現在變成執政黨了,全國再搞一次這樣的運動就大傷元氣了。我的這些意見被匯報上去,上面就對我有一種特殊看法了。這個我也知道,但我不能昧著良心干事情,黨性中也包含有良心,人性是黨性的基礎,人性黨性不是對立的。

與此同時,溫老對中宣部副部長周揚在文藝界一次座談上的發言談了自己的看法,也被歸為一條罪狀。周揚在講話中說,百花齊放,香花和毒草在分辨不清的時候,可以讓它們先放出來,讓大家來分辨。如果是毒草再把它鋤掉,還可以肥田。溫老認為這個說法不適合對外廣播工作,因為外國聽眾這次聽了下次就不一定聽了,怎么去除毒草的影響呢?他就在中聯部召開的工作例會上提了出來并得到了肯定。這件事傳到了周揚那里,當時也算是身居高位的周揚自然不快,但他并沒有直接找到溫濟澤來交流意見,而是打電話給當時的廣播局局長兼黨組書記梅益,梅益就開始追查此事并安排人“背靠背”地整溫老的材料,后來這些材料成為1958年上半年批判溫老時的重要“證據”。溫老被打成右派最關鍵的,還是到了反右斗爭的整改階段,溫老不同意梅益提出的建立一個對內、對外廣播統一發稿的編輯部的意見,并再三詳細陳述了理由——對外廣播與對內廣播有對象、任務、內容、方式方法的四點不同。就因為溫老堅持這些符合對外廣播客觀實際及其發展規律的主張,他最終被說成是進行了“有綱領、有組織、有計劃、長期堅持的”“反黨活動”。在反右斗爭基本結束11個月之后,他在中央司局級干部“反右補課”時被打成了右派,并“揪出”了一個以他為首的“反黨小集團”。
談到那段歷史,溫老說自己“從此墜入萬丈深淵。繼之文革浩劫,前后整整20年才重見天日。”
記得,晚年的溫老,很愿意談論反右這段歷史。他談話的重點,不是自己在反右中的命運,而是總結這場波及上億人的運動的經驗教訓。他對于關于反右的一種說法很耿耿于懷。這種說法是,反右是正確的,錯誤在擴大化。溫老說,我是中央機關被“改正”的第一個右派。據我所知,中央機關的右派基本上都平反了,怎么能說是說反右擴大化呢,恐怕不是什么擴大化的問題。我也曾經向各地的朋友了解右派平反的情況。有一個從省里來的同志和我談:“我們省里的右派全部都平反了,右派最后的數字是零,還擴大什么呢?”我也問了廣播局:“我們局擴大了多少?”回答是:劃成右派的有72人,平反了70個。另外兩個人,其中一個后來又犯了刑事罪,另一個是他先殺死自己的妻子孩子,然后再自殺的,就這兩個人沒有平反。實際上,廣播局的右派也是零。按公布的數目算,平反的右派一共有55萬人,占當年劃右派人數的97%,如果還有3%是打對了的,那么,97和3相比,多了多少倍,你擴大化總不能擴大成100%吧?那還能叫擴大化嗎?
溫老也常常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來談論反右派運動。他說:從反右到文革,我們黨的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就是“左”,“左”了那么多年,給黨和國家帶來多大的損失啊。到現在好一點,有了那么一點覺悟,但是還有那么一些極“左”的人,不讓總結過去,不讓年輕人了解過去,總是瞞著,這是非常令人著急的事情。像我們這輩人,是挨敵人殺,沒把我殺掉,但是又被黨錯整,我們是這樣過來的。不經過這些,可能我也沒有今天這個覺悟。我既然有了這樣的感觸,我現在就不能不說。
他說:總結經驗教訓,不要去埋怨哪個人。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毛澤東一個人不會造成這么個反右運動和后來的文化大革命,是大家一起跟著走,走出來的這條路。我們有過總結,不是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嗎?決議明確地說,毛澤東晚年犯的錯誤是長期的、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在當時總結成這個樣子是相當不錯了。但是我對這個決議還感到不滿足,因為沒有更深入的總結: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怎么樣才能避免再犯這個錯誤?它給全黨全國人民一個什么樣的教訓?要真正地科學地總結歷史,不要留什么尾巴。
“溫情”的溫老,談起這些問題時,神情不再是那樣溫文爾雅,有些激動的樣子,眼里常常透著晶瑩。
以還歷史本來面目為己任
溫老晚年所做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致力于還歷史本來面目。他先后為王實味、瞿秋白、羅章龍等人恢復名譽奔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贏得了諸多的感念。
溫濟澤參加革命,是始于少年時代讀了瞿秋白的通訊、文章受到啟蒙。他畢生敬重瞿秋白。可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20世紀60年代,瞿秋白被認定為叛徒,直到文革結束,有關瞿秋白的歷史依然被混淆著。
溫老說,文化大革命中將瞿秋白定為叛徒的時候,我很痛苦,但是不能說,只能在痛苦中深思追問。文革后,在溫老的推動下,1980年,溫老協助周揚編撰《瞿秋白文集》。他排除重重阻難,付出心血,編成14卷數百萬字。直到去世前不久,他向學生說起瞿秋白在20世紀20年代初是《國際歌》歌詞的第一位譯者,十多年后唱著這首歌從容就義,還不免情緒激動;他感慨良多地說:誰能像他那樣呢?從1919年到1934年的15年間,他在身負重任、環境惡劣、遭遇坎坷又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平均每年發表30多萬字的論著和譯作,他對革命付出了何等驚人的心血和精力!
199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瞿秋白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溫老坐著輪椅出席大會。他說:“瞿秋白的名字在我心里銘刻了七十年,像點燃的長明燈鼓舞我干了七十年革命。”瞿秋白不僅是他的啟蒙者,也成為他終身的師長。
王實味的生死冤案,從1942年蒙冤到1991年昭雪,歷時49年。受李維漢臨終前的囑托,1986年11月,溫老寫報告給中央組織部,要求為王實味平反,并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1.為王實味摘掉“托派分子”等的帽子,平反昭雪。2.恢復王實味的黨籍。3.舉行一個小型座談會(溫老表示:可以由他組織),正式宣布平反,并就這個冤案談談應得的教訓。但是這樣的申訴,想方設法,通過有關渠道送出去,始終未能到達對王實味案能作出決策的人手里。1988年3月,溫老又給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宋平寫報告申訴,宋平在審閱以后,批轉公安部辦理。公安部接受這個案子以后,6月30日即派人與溫老取得了聯系,溫老同他們作了詳細的研究。同年底,案子審理完畢,寫出了上報材料,送有關部門和領導批閱,以便正式宣布。由于受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事情被擱置,1991年初,有關領導才圈閱了這個報告。1991年2月7日,公安部發出《關于王實味同志托派問題的復查決定》,正式宣布:定王實味為“反革命托派奸細分子”的結論予以糾正,在戰爭環境中被錯誤處決給予平反昭雪。并向王實味的家屬宣布了這個決定。
看到這個《決定》后,溫老流下了眼淚。這“沉痛而又高興的眼淚”是為誰而流、為什么而流?我想,溫老自己也說不清。
我和溫老認識后,溫老也常常說到關于王實味的問題。此前,他已將王實味冤案平反的過程寫成文章,發表在1992年1月的《炎黃春秋》上。溫老在文章中說:“我懷著極沉重的心情,寫下了這段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回憶,希望由這篇文章傳出的信息,對所有關心王實味平反問題的同志們和朋友們,都是一個告慰。”
溫老跟我說的是文章中沒有寫到的細節。溫老說:在王實味平反問題上,14位領導人都劃了“○”,表示同意;在恢復王實味黨籍問題上,只有兩位領導人劃了“○”,是絕對少數。最終決定為王實味平反,未恢復王實味的黨籍。
為了擴大影響,溫老還主持編著了《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一書,溫老為該書又寫了《再談王實味冤案——冤案的始末及教訓》一文,進一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為什么這樣‘左’?”的問題。
溫老認為:發生王實味冤案,“左”的原因主要是:1.對托派的錯誤看法。2.對敵情的過火估計。3.一個人說了算的主觀判斷的惡劣作風。4.群眾運動的斗爭方式。5.寧“左”勿右的不正常心態。6.不愿聽不同意見的專橫態度。同時提出了應該吸取的教訓:1.一定要實事求是。2.要注意防止“左”。3.要發揚民主,傾聽不同意見。4.要建立和健全法制。5.要允許當事人說明情況和申辯。對于這些觀點,溫老結合延安整風和反王實味斗爭的實際作了詳盡的剖析。其中,溫老特別用了鄧小平關于“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觀點,并強調:“對這些話,我們應當深入思考,切實注意。”
我認識溫老后,溫老還把這本書送給我。那時,我正在準備進行周揚的研究。溫老說:王實味冤案,周揚也在延安。我們看王實味,看周揚,不是要看歷史個案,而是要通過對他們的研究,看黨的歷史走向。
記得是1998年,電視臺播放電視劇《潘漢年》。在《炎黃春秋》的一次會上,《潘漢年》的編劇告訴我們,這部電視劇本來是30集,但在拍攝中砍掉了最后兩集。溫老在會上有感而發地說道:潘漢年冤案的發生,也是歷史的悲劇。潘漢年1925年參加革命,大部分時間在國民黨和日本人統治的區域里從事地下工作。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他僥幸沒有被捕過。革命成功了,他反倒坐了牢,沉冤27年。這個奇冤主要是當時的領導人和具體的辦案人員都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混淆敵我搞出來的,這是我們黨的過錯啊!是歷史留給我們沉痛的教訓。他滿含眼淚強調說:“今天,如果我們還要向人民掩蓋真相,那么,類似的歷史悲劇還可能重演!我們這些老家伙現在已經干不成什么事了,現在能夠做的,也就是一件事,講述我們自己經歷的事情,給歷史、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真實的東西。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義不容辭!”在場者無不動容!
溫老在對待瞿秋白、王實味、潘漢年等人這些問題上的態度,難道僅僅是出于對歷史上淪于弱勢者個人的同情,或是自己長期蒙冤受屈而生的同病相憐之感么?不,如果是這樣,就不是溫濟澤了。著名詩人邵燕祥寫道:“溫濟澤思考自己的遭遇,更反思黨的歷史,痛感應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給歷史人物以符合真實情況的評價,痛感要防止‘左’的各種表現干擾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也干擾現實進程。”
在我看來,溫老執著于對歷史人物進行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努力,也是他“溫情”的一種表現。
把人性和黨性結合起來,才有溫情
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在懷念溫老的文章中談到王實味一案平反時,感慨地說:“一場冤案,四十九年后得以昭雪。從提出要復查此案,到有關部門作出結論,也經歷了十年之久。王實味一案得以澄清,總的背景是由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體推動和運作,那還是由于李維漢、溫濟澤和組織部門、公安部門諸多同志的努力。‘十年磨一案’,也是‘為有不平事’。這樣一種執著,一種忠誠,是為了一位同志,也是為了黨的榮譽和良心,是人性,也是黨性。”
龔育之用“是人性,也是黨性”的話,來彰顯溫老的作為,很耐琢磨。歷史上,中共的核心理論是階級斗爭學說,這種理論,簡單地說就是鼓動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統治,這個過程就被稱之為“革命”。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以革命的名義”總是與血淚、痛苦、死亡和激情與理想相伴隨,但唯獨缺少了人性。因為要革命,中共就流行以“殘酷斗爭,無情打擊”來整治不同意見。這種極左政策導致了一種非此即彼的理念——不是我們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敵人——在黨內彌漫。按照這種理念,黨性與人性必須相互排斥,更不能相提并論。溫情主義始終處于被批判的角色地位。溫老對歷史的反思,為歷史上受過不公正待遇的人平反,是把人性和黨性融合在一起的,真正體現了一種“溫情”。
關于溫情與黨性的關系,我曾經向溫老請教過。1995年5月,溫老出版了自選集《征鴻片羽集》,收錄了他1940年至1994年所寫的100多篇文章。記得接到溫老這本書時,我還特意認真地看了一下目錄,我發現溫老沒有選入《談溫情主義》這一篇。我覺得很遺憾。當時我還不知天高地厚地對溫老說,其實,這篇文章應該收進來,因為第一,文章陳述了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您的確“溫情”過,三十年代那種紅色狂飆式的“左”似乎在您身上影響不是很大,依然帶著溫情,這種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第二,順應當年“左”的情勢的檢討,也會給今天的歷史留下一份索引。
溫老說:溫情主義這個詞,也是從蘇聯過來的,帶著革命印記來的。革命的時代,社會和文學作品絕大多數是拒絕溫情主義,這是從黨性排斥人性來的。在那樣的情況下,我的那一點點溫情,也要服從革命的需要,去檢討,然后克服掉。現在,我們不再排斥講點溫情主義了,這是社會的大進步。講點溫情,將道德和人情置于重要的位置,是應該的。將毫不動搖的革命追求和理想目標置于公認道德和普遍人性的約束之下,可以讓我們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尤其是對人的處理上,多一些猶豫不決、左右搖擺、溫良恭儉讓,少一些毫不動搖的絕對主義,少一些盲目果斷與極端理想主義。這種黨性和人性結合起來的溫情,沒有什么不好的。
溫老去世后,他的夫人錢家楣老說,就在溫老去世前一天,他說到了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溫老說,回憶錄已經寫完了,了卻了我的一大心愿。我給自己的結論是:“我是一個好黨員”。
聽到這句話時,我一點不詫異,溫老口中的“好黨員”,是那種帶有溫情的既有黨性又有人性的人。
這種溫情讓很多人感念!這也是溫老誕辰100周年、謝世15周年之際,很多人寫文章懷念他的理由。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