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在早期革命中,給貴州省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這些紅色文化既是生動的歷史教材,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校應將其全面貫穿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從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貴州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01-03
貴州省紅色文化得天獨厚,資源遍及全省各地。在為期兩年的長征中,紅軍有近半年時間在貴州省境內活動,在全省88個縣(市)中,有68個縣(市)留下了紅軍的足跡,是當時紅軍長征途中歷經時間最久、所過路線最長、留下故事最多的省份。省內紅色文化重要遺址共2078處,其中從1919年到全省各地新中國成立前所形成的革命遺址共1465處,其他遺址共140處,剿匪斗爭遺址共473處。① 如黎平會議會址、猴場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遵義會議會址、紅軍四渡赤水戰斗遺址等。先后涌現了荔波的鄧恩銘、銅仁的周逸群、鎮遠的周達文、思南的匡繼勛、安順的王若飛、錦屏的龍大道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這些紅色資源是立體化的黨史革命史,是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的濃縮載體,是形象生動的鄉土教材,是黨和革命先驅們給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為一代代社會主義建設者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也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承革命精神和培育創新精神提供了絕妙的實例和教材。隨著紅色旅游的發展,紅色文化逐漸成為部分高校嘗試開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一 貴州省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從1930年~1936年,先后有紅七軍、紅八軍、紅三軍、紅二軍團、紅六軍團、中央紅軍在貴州省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紅色文化。這些紅色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內涵,如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實事求是,依靠人民,集體領導等。銘記紅色歷史,踐行紅色傳統,發揚紅色精神,對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貴州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貴州省紅色文化是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
“三千子弟兵,八百貴州人。”據記載,從1930年4月~1936年4月,貴州先后有1萬多名各族群眾參加了紅軍,而中革軍委1934年作的一個《野戰軍人員武器彈藥供給統計表》面分別統計了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軍委縱隊、中央縱隊共計86789人,貴州子弟成為革命紅軍的主要來源之一,貴州也被稱為中國革命發展壯大的“福地”和“圣地”。而早在20世紀20年代,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不久,貴州的革命志士也是英雄輩出,其中有黨的創始人之一的鄧恩銘、有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王若飛、有馬列主義翻譯家周達文、有洪湖赤衛隊的創建人之一周逸群等。除了這些堅信馬列、投身革命的進步青年外,還有許多社會賢達也傾向共產主義,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如近代著名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黃齊生先生,38歲率貴州學生赴日本留學,41歲還組織王若飛等赴法國勤工儉學,一生為救國不屈不撓,終年為革命宣傳奔走,直到1946年4月8日與王若飛、葉挺等空難遇害。遵義的蔡光舉,本來主張“科學救國”,在廈門大學攻讀理工專業,后來受了革命思想影響,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在討伐軍閥陳炯明時擔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隊隊長,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現在已決心擔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隊隊長,倘若不幸犧牲,乞兄善事雙親,弟媳亦請多加照顧。”次日午后六時發起總攻,蔡光舉身先士卒,率敢死隊勇猛沖殺,不幸英勇犧牲,被譽為“黃埔軍校犧牲第一人”。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是什么力量讓貴州人民在生死時刻挺身而出,是什么力量使貴州子弟在危險面前奮起抗爭,是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時至今日,愛國主義正由低向高,由淺入深,向著國土的廣度,向著時代的高度不斷遞進。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仍有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制造民族分裂、破壞國家統一。因此,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當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2.貴州紅色文化是長征精神的生動寫照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長征不僅給貴州留下了遵義會議、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貴州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
——————————————————————————
* 2013年貴州大學校級專項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價值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ZX2013063)
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當前少數大學生功利性強,疏離社會理想;進取動力不足,精神生活貧乏,終極關懷迷茫,社會共同價值體驗缺失。通過活潑生動地宣傳“長征精神”,可以很好地加強他們的理想信念、集體主義、艱苦奮斗和紀律觀念教育,引導當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貴州紅色文化是求實創新的精神升華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中國革命勝利的轉折之地,貴州,有著太多革命史上的鮮亮記憶。如黎平會議否定了原定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作出了向遵義方向前進的戰略決定,是遵義會議的基奠;猴場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精神,并加強了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是遵義會議的前夜;遵義會議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雞鳴三省會議繼續鞏固和擴大遵義會議成果,完成了中央最高層組織調整任務;茍壩會議進一步鞏固和保證了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的地位,使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的任務最終得以圓滿完成。遵義會議之所以能夠“撥正了革命航船的方向”,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這一經典性文件,根本原因就是全黨大多數同志認識到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正確性。“實事求是”既是指導中國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思想路線,也是我們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基本原則,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會偏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也才能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德才兼備的人才。
二 貴州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
紅色資源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變遷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品質,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貴州紅色文化教育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對人的行動具有定向作用、激勵作用和維持作用。理想信念是一種推動和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一種支持人民克服困難,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的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方向,沒有動力,沒有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讓紅軍打敗了數倍于己的國民黨中央軍的圍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什么讓紅軍將士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對革命理想的無比忠誠,對共產主義事業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今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運用紅色資源中蘊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特別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曲折與挫折、處于低潮的今天,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2.貴州紅色文化教育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和為她的獨立與富強而斗爭的獻身精神。它是動員、鼓舞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國際實力、民族凝聚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誕生于中華民族危機與艱難環境中的“紅色資源”,包含著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祖國濃烈的摯愛之情。這份愛國情感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開展各民族平等團結教育,培養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的大學生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生、成長的一代,物質充裕,生活條件優越,對先輩的奮斗歷程已漸漸淡忘。因此,運用“紅色文化”進行教育使之更深切地體會和領悟愛國主義的情懷,彌補用傳統說教的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體現了“紅色文化”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塑造愛國主義精神中的獨特作用。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既見物、見景,又見思想、見精神,革命先輩們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堪稱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鮮活教材和生動的課堂,游覽其中,如臨其境,使民族精神在大學生中引起情感共鳴,有利于大學生自覺堅定愛國信念,增強愛國情感,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貴州紅色文化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紅色文化本身就是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一部革命史、創業史和奮進史,集中體現了共產黨、解放軍、中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大學生踏步紅色之旅,漫步革命道路,親眼看一看當年留下的遺物、遺跡,想一想當年的情況、情景,既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和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亦能陶冶他們苦中作樂、難中求進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近幾年,興起的紅色旅游集紅色美、綠色美、古色美于一身,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紅色之美集中表現為“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眾志成城、克服困難”的長征精神;“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黎平會議精神;“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遵義會議精神。古色之美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蘊涵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品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舍生取義”的理想人格以及“仁者愛人”的博愛情懷等內容,對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著潛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綠色之美體現在祖國各地風光旖旎的錦繡河山,大學生在感受、欣賞祖國壯麗河山之美時,不知不覺地豐富了他們的審美體驗,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趣,從而受到美感教育,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達到陶冶性情的精神愉悅,最終堅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旅游正是在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規律的基礎上對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一種創新載體。
三 貴州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貴州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價值,充分運用好貴州紅色文化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1.將貴州紅色文化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
貴州紅色文化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包涵著諸如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廣泛的思想教育內容體系性,對于這筆財富最好的擁有方法就是要讓紅色資源進入課堂。
因而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主動進行一些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探索和構建以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精神為主線的集物態、事件、人物、精神為一體的紅色資源教育內容體系。② 為此,我們可以將貴州紅色文化內含著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包含著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群眾史觀和實事求是等紅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論基礎。教師可以結合紅軍在貴州期間先后有1萬多名優秀青年參加紅軍,這些熟知山地習性的戰士為紅軍順利走出貴州立下了大功,在烏江渡口老鄉們拿出門板給紅軍搭浮橋,在茅臺鎮老百姓用茅臺酒給戰士們清洗傷口等史實說明緊緊依靠群眾、維護群眾利益才能取得革命勝利。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重點介紹鄧恩銘、王若飛、周達文、周逸群、曠繼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通過這些模范人物榜樣,讓大學生去感悟革命先輩不畏生死的精神,喚起大學生心理上的共鳴,從而堅定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中,在遵照教學大綱的前提下,確立相應的教學專題,適度講授貴州紅色文化,不僅能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掌握該課程的歷史脈絡、內容和精髓,而且也是一種培養愛國情感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可以選取下列專題:(1)長征第一捷:婁山關大捷;(2)革命圣地:遵義;(3)“三千子弟兵,八百貴州人”;(4)長征精神。事實證明,只有確立專題講授的教學方式,才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將該門課講好、講透。
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紅色革命理論與黨的先進性理論、紅色革命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合組織教學活動,進而揭示其淵源關系,“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適時性的教育教學內容。② 貴州紅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留下的黨的先進性在文化方面的高度概括,對貴州紅色文化的講解有助于豐富和拓展黨的先進性建設,更好地發揮其精神動力的支持作用,使大學生牢固樹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堅定信念,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絕不走改易旗幟的邪路。
2.將貴州紅色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李水弟教授將“紅色文化”概括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們生活或戰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③ 為營造更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也可以從紅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入手,一是邀請老戰士、老干部、老專家、老模范、老教師作革命傳統報告,講革命傳統故事。二是通過校報、廣播、網絡、宣傳櫥窗、流動展覽牌等,大力宣傳貴州紅色文化,弘揚長征精神;三是加強同有關媒體的合作,開辟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的新渠道、新形式。如紅色音樂進校園、紅色歌舞劇大家賞等。四是利用重大紅色歷史事件紀念日,如五四運動紀念日、長征勝利周年紀念日、抗戰周年紀念日等開展相應的緬懷和教育活動。總之,當大學生身處紅色文化校園,感受紅色文化強大的精神力量時,紅色文化內含著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價值、道德力量就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將貴州紅色文化帶入到社會實踐中
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僅僅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和諧進程的一項有力舉措。2010年6月,溫家寶在與浙江大學師生座談時提到:“我覺得,學生了解社會十分重要,如果對社會不了解,到社會中去工作,感覺什么都生疏,什么都害怕。所以,學生就要主動地給自己創造這樣的機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在依托貴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精心設計和組織開發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青年學生實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親身體悟優良革命傳統,堅定新時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信念。
注 釋
①趙俊濤.貴州紅色文化得天獨厚[J].當代貴州,2012(6)
②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③李水弟.紅色文化:黨的先進性建設資源的動力支持[J].求實,2007(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