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期望是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針對目前部分大學教師期望值較低的現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師生關系疏遠、中庸文化的影響、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低期望值或無期望導致學生平庸甚至失敗。針對于此,提出的具體策略有:提前將自己的課堂規則傳達給學生;以人為本合理設置期望值;喚醒積極情感,投入愛心;不斷進行嘗試與反思。
【關鍵詞】教師期望效應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22-02
教學活動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教與學的結合。在大學課堂中,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與學的有效結合。教師的期望,教師對學生投入的熱情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越來越需要能夠靈活高效地解決課程問題的教學能師,教師期望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在心理學、教育學等角度上對不同層次、不同科目課堂教學的教師期望研究不勝枚舉。本文擬針對當前大學課堂教師低期望值的現狀,對大學課堂教師期望運用策略給出幾點建議。
一 教師期望的內涵
期望,是指人們對每樣東西提前勾畫出的一種標準,達到了這個標準就是達到了期望值。教師期望則指教師在學生的知覺感受基礎上產生的對學生某種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測性認知。
早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一項著名的實驗得出:教師對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待的進步。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羅森塔爾根據古希臘神話稱其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用在教育界,又被稱之為“教師期望效應”,它運用了暗示在心理態度建立與習慣養成方面的作用。本質上,暗示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教師期望效應是一種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暗示手段。
二 大學教師低期望值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教師期望效應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學教育中,教師卻往往對學生持有一種較低的期望值,其產生的原因及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關系疏遠
有別于中學教育的是,大學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那么緊密,究其原因,(1)學時問題。有的課程只開一個學期,學生在幾年的大學生涯中,雖說接觸的課程與老師多,但與每一門課的任課教師接觸的時間卻很短。(2)體制問題。大學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量的同時,承擔著很大的科研壓力,有的教師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的提升上,而把教學當成一種任務去完成。基于以上原因,大學課堂中師生關系疏遠,教師在課堂中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疏于與學生的交流,造成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與預期存在差距。
2.中庸文化的影響
從小學到高中,教師和家長都是訓練學生以學業為重,以便他們能順利通過一個又一個考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下一個階段的更好學習,以致考入好的學校。而一旦進了大學,學生便沒有了這種壓力,在學習上他們便不如之前那么努力,對學習也不再那么重視。大學中花費大量時間玩游戲導致大部分科目不及格的學生也有很多。這種缺乏學習動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學轉專業困難,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可能學校傳遞給學生的一種低期望值,相應地導致了學生持有一種更低的期望值,許多學生認為他們的大學經歷不過是為了拿一紙文憑,以便找到工作。幾十年來,中國的中庸文化造就了一種“凡人”思想,從一句俗語“及格萬歲”中便可窺見一斑。而許多大學教師也習慣于這種中庸文化,認為大學里的考試學生只要及格就行,沒有升學的壓力,多一分少一分無所謂,這就相應地降低了他們對學生的期望值。
3.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
現在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相對于老一輩的大學生,這些年輕人有著更清楚的個人權利意識,當他們感到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時,保護意識也就更加堅定。因此,部分大學教師在這群學生面前,存在著不自覺的“畏懼”思想。有些老師平常上課播放幻燈片,到了考前就給學生“劃重點”,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考試。以虛高的分數來取悅學生,以便從學生那里獲得較高的滿意度,在教學評價中處于較高的位置。
個人權利意識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濫用權利便容易過界。如果一個老師由于嚴厲要求學生,考試嚴格把關而受到學生的非議甚至排擠,那么則要反思當前的大學教育。當學生意識到在大學里只得到簡單的分數和縮水的教育是在揮霍父母的錢財和自己的將來時,以虛高的分數來換取學生的滿意度便會適得其反。
進入大學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業水平和個人能力,如果在大學里得到的是一種建立在低期望值基礎上的教育,便會使有著較好基礎和較高能力的學生產生一種挫敗感,也無法提高其他學生的學業水準。俗話說“嚴師出高徒”,高期望值應當在大學教育中成為一種準則。教師也應當激勵學生,適度的壓力和較高的期望在學生學業和個人成功方面是必要的因素。相反地,低期望或無期望會導致學生平庸甚至失敗
三 教師期望效應的運用策略
既然教師期望效應對教學及學生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將其合理運用到大學教學之中,以下對其運用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1.提前將自己的課堂規則傳達給學生
教師應在開學之初將課堂規則傳達給學生,如不能遲到、上課不能玩手機、按時提交作業、課堂布置的任務禁止抄襲等,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則,學生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一個學期中因為一次拖沓而受到懲罰似乎較嚴厲,但除此之外,這些要求本身沒有任何錯誤。學生由于抄襲或沒有按時提交作業,應當意識到自己不會通過考試。在教學開始之前,這些要求一旦提出,學生和教師雙方都應遵守,盡管提出要求時會產生不愉快,但規則便是如此。
2.“以人為本”合理設置期望值
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存在差異,但大學課程中不管是課程標準,學生用書還是教師用書,學業評價標準等都是公共的,其假設的對象為“普通”“多數”的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對這種“公共”,進行轉換、取舍、增補成為“個別”。對學生的期望也是如此,針對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期望值,這種期望才具有可行性,符合行為主體的主客觀條件,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如果從客觀上講是合理的,而主體行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這種期望還是不能轉化為主體需要,更不能內化為主體動力。因此,教師期望不能一鍋端、所有學生籠統給予一個目標,而應“以人為本”合理設置。
3.喚醒積極情感,投入愛心
只有熱愛一項事業,才有可能全心投入。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學,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愛心包含兩個方面,對學科的熱愛和對學生的熱愛。對學科的熱愛,能激發教師對學生學好這門學科的渴求,這種渴求進而使教師產生對學生學業進步的較高期望。對學生的熱愛,能使師生間的關系融洽,形成認識、情感及思維上的“共振”;才能使教師對學生給予持續的關注,對學生有細致的、個體化的解讀,進而對學生個體提出合理的期望,促使學生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4.不斷進行嘗試與反思
高超的教學能力、出色的職業技能、良好的教學效果、融洽的師生關系,這些都不是靜態的知識模塊,不變的行為準則,而是與具體活動、情景相聯系的,這些單憑理論學習是無法獲得的。教師期望效應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嘗試與反思,如除了學生的學業,教師也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將較高的期望傳達給學生,如時間的安排與管理;自律以及其他自我管理方面。只有在不斷地摸索嘗試與研究總結中,教師才能了解學生所想所需,才能發現隱藏在教學現象背后的規律,才能提升運用教師期望,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智慧。
四 結束語
高等教育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為目的。教學質量決定了人才的質量,教師期望策略在大學課堂的正確運用,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者,大學教師應主動將教師期望效應運用在課堂上,使學生置身于“高期望—高表現”的良性循環中,這也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實現手段。
參考文獻
[1]曾瑜薇、周媛媛.關注英語教學中的“期望效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7):135~136
[2]趙蓮.國內外教師期望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3(3):75~78
[3]耿娜.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8226;高教(下旬),2013(12)
[4]于海波.論教師的課程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2):28~31
[5]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張菁、薛凌蕓、陸潤達.基于學生視角的大學課堂教學狀態調查研究——以某地方本科院校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3(9):15~17
[7]夏之蓮.外國教育發展史料選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陳朝新.論積極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9):61~6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