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民辦高職院校每年均呈現出畢業生的高就業率,但實際上學生的就業前景并沒有宣傳中的那么好。本文針對民辦高職學生就業中呈現出來的情況,結合民辦高職學生就業質量低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見解。
【關鍵詞】民辦高職就業質量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44-02
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僅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前景,更是影響到學校的生死存亡。社會更是關心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作為衡量民辦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民辦高職院校總是在想盡辦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同時較高的就業率也是招生宣傳中的一個重要指標,經常會見到某高校學生每年就業率在90%以上,甚至達到100%就業。但實際上每年各高校學生的就業質量、學生的就業前景并沒有招生宣傳中的那么好。
一 民辦高職學生就業中呈現出來的情況
1.“大材小用”現象存在
大材小用指把大的材料用于小處,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盡其才。現實中由于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和用人單位的學歷至上,原本只需要中專、技工學歷的工作崗位,卻出現大量招聘專科學歷甚至本科學歷的學生擔任工作。
2.易受就業單位硬性因素影響
學生受就業單位所屬的區域、工作環境、薪金待遇影響遠遠高過企業提供的軟性影響。如在我校每年畢業生的就業推薦過程中,學生對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尤其是如果在薪金待遇和工作環境好的就業單位,即使是專業不對口甚至沒有任何業務培訓、提升等,畢業生還是成群結隊涌過去。而一些比較偏遠的、郊區的或是生源地企業即使提供誘人的專業對口工作崗位、規范的職業發展路徑,還是很少有人問津。
3.肆意違約、頻繁跳槽的行為屢有發生
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雖然每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都非常大,對很多大學生來說,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但大學生的跳槽現象沒有因為就業壓力的增大而減少。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應屆畢業生三年內跳槽率達到70%,就業過程中出現的違約現象大部分是學生自己主動所為,相對來說,用人單位主動違約的并不多。
根據當前民辦高職學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對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內容(就業質量主要包括從業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環境、個人發展前景和對工作的滿意程度,還包括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家庭的滿意度、社會的滿意度等)的理解,筆直認為,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雖有著較高的就業率,但是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偏低。
二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低的原因分析
1.企業對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誤解
企業對民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誤解,甚至對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綜合素質也不是很看好。認為民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跟中專或技校的人才培養是一樣的,差別不大。有的甚至認為就是職業高中教育。
2.民辦高職院校的招生數量擴大
近幾年,每年高校的不斷擴招,民辦高職院校也不例外,每年的招生指標也跟著在飆升。致使大量的畢業生只能停留在生產線上做操作工,工作簡單,單位提供的薪酬待遇與學生的身份之間出現較大差別,有的還和初中畢業生、農民工做同一份工作,同住一宿舍,造成學生的心態極度不平衡和不滿。
3.學生自身原因
第一,職場角色轉換不適應,吃不了苦,不愿意從事自己所學專業,急于求成,眼高手低,處處以大學生身份自居,自認為自己是實習生,應得到領導、同事的不同對待,有區別于職場里的正式員工,不能很好地給自己正確的定位和角色的轉換。
第二,對專業特長過于側重,存在一些大學生過度強調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有著一種凡是專業不對口就堅決不干的“敬業情結”。他們踏入工作單位,一般在實習期內不會拒絕從事生產線上的工作或一些簡單的事務性工作,但一旦過了實習期,如果工作崗位沒有調整或變化,他們會覺得沒有工作的熱情,很快就會產生換工作、跳槽的念頭。
第三,對實習與就業兩個概念分得非常清楚,認為實習期,自己剛接觸社會,沒什么經驗,第一個工作只要能完成學校規定的實習任務就行,實習后真正進入就業肯定會另外找一份工作,因為身邊很多同學都是這樣做的,所以很多學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什么,看到身邊的同學都開始實習工作,就隨意地找一份實習甚至就業,隨后干不了一兩個月實在熬不下去就頻繁跳槽。
4.民辦高職院校自身原因
第一,專業培養質量與現實企業人才需求存在脫節。教學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知識、職業素養和工作習慣,造成畢業生的薪資低、專業對口率低、離職率高和職場磨合期長等情況出現。
第二,存在批量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參與校園招聘會的企業性質、規模、需求存在差異,學生對大量的校園招聘企業選擇因缺乏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存在隨波逐流的現象。
5.家庭背景原因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經濟條件較為充裕的家庭,在對待工作問題上易受父母親的職業背景和工作地域影響,對求職就業的渴望度相對較低,存在有無就業不用愁的觀念,不認真對待工作,甚至不重視工作。
三 提高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途徑
較高的就業率只是民辦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的一個方面,不能只是盲目追求學生的高就業率,而忽視學生真正的就業質量。其實,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質量更能反映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就業工作。一般理解就業質量包括三大方面,即畢業生學以致用,自主擇業;用人單位依法招聘,合理利用人才;畢業生工作相對穩定。所以民辦高職院校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畢業生的就業既要“量”也要“質”。基于對低就業質量的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1.開展職業認知教育,構建誠信就業機制
學校通過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等來幫助學生正確和理性地認識職業,為職業進入做好最后的準備。同時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自身品德修養,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管理,畢業生的誠信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基礎。
2.重視工學結合,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最為關鍵的因素,而民辦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一定要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吻合:在高職院校教學環節中最為重要的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包括培養什么樣的人,教什么內容以及對不同課程上課時間的安排。依據用人單位需要什么能力和知識,民辦高職院校要以課程為載體,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相應的能力和知識。現行較多民辦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訂單班”“2+1”“1.5+1.5”等人才培養模式,較好地實現校企對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3.建立畢業生信息庫,就業指導個性化
在大三第一學期初對每位畢業生進行全面的摸底,對學生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求職意向、目標崗位等信息進行搜集并建立信息庫,依據學生們的特點,結合招聘企業的需求,對畢業生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個性化推薦。
4.注重大學生個體心理調適的輔導
鼓勵畢業生要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全面分析和謹慎考慮,盡最大努力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工作,假如遇到實在無法改變必須要堅持工作的情況,就要調整好心態,善于在現有工作崗位上積累經驗,創造有利于自己職業發展的條件,尋找以后長遠的發展,要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5.與企業建立校企共管共育機制
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設立校企合作專門負責教師,對實習或就業的學生有專門的企業指導老師,對學生的整體工作情況及時反饋給高校負責老師,甚至可以對學生的實習成績綜合考核提供依據,以此來共管共育學生。
參考文獻
[1]費云生.我國高職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人才,2011(14)
[2]賈東榮.論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J].職業技術教育,2011(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