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高職院校數學教師的工作量、構成、能力、知識水平四個方面闡述了其現狀。據此,從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學改革等三個方面提出了改善現狀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學教師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45-02
21世紀以來,隨著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主基調中,作為傳統基礎課程的數學課在高職院校的地位趨向邊緣化,數學教師成為高職教師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一 高職院校數學教師現狀
1.教師數量少,教學工作量大
近年來,隨著三年制大專生源的減少,高職院校為穩定招生規模,大量招收五年制高職生,五年制高職生數量增長速度快,出現了學生多、班級多、教師少的局面,數學教師的平均周課時量達到18~20節的超過六成,上課、批改作業等工作占據了他們的大量時間,這樣花在備課等教學工作上的時間相對減少,進行教學反思、教學改革、科研、業務進修等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2.教師趨于老年化,教學手段滯后
總體來說,數學教師的年齡趨向老年化。調查顯示,年齡超過45周歲、本科學歷、副高以上職稱的數學教師超過八成,數學教師隊伍有近十年沒有輸入“新鮮血液”。他們中多數從教二十年以上,雖然教學經驗豐富,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但是安于現狀,缺乏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滯后。大部分數學教師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將數學教學與專業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和手段,教學改革意識淡薄。因此,數學教師隊伍整體結構離優化、精干、高效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3.科研能力差,學校支持力度不夠
高職院校多數是由中專學校組建而成的,數學教師基本上是從事中專數學教學的,大多數教師雖有科研壓力卻沒有
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還有部分教師急功近利,為評職稱而搞科研,一旦職稱問題決,科研工作也就宣告結束。半數以上數學教師對學校對于科研的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不盡滿意,如學校缺乏數學專業方面的數據庫資源,給數學教師做科研帶來極大不便。
4.進修機會少,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學院對數學教師的培訓與進修不重視,超過三分之二的數學教師近十年來只參加了兩次及以下的培訓。另外,調查還顯示,學院制訂的有關教師培訓的規定也極大地挫傷了教師外出培訓進修的積極性。數學教師普遍缺乏對外交流機會,很少進行正規的進修,理論水平難以真正提高。
二 改善高職院校數學教師現狀的建議
1.轉變教育觀念
數學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完美闡釋。所以,數學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化”課程,高職院校要從上到下,從老師到學生轉變觀念,摒棄“學生學習數學課程沒用”的思想,重視數學的作用,真正認識到:
第一,數學可以培養能力。數學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通過數學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通過數學的訓練,可使學生知道數學概念、方法和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的淵源和過程,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現實世界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數學訓練,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總結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將使人終身受益。
第二,數學可以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在數學的世界里,一個小數點或一個括號都能夠帶來不同的結果,所以,數學能讓學生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比較細心縝密,而不至于粗心大意、思緒紊亂,學習數學能夠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細心耐心的工作習慣。數學還能使學生的腦子反應靈活,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手段也更理性。這些都說明了數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鼓勵數學教師進修、培訓。高職院校要推出實質性政策,鼓勵數學教師參加研究生班的學習,切實提高學歷學位水平。并培養一些理論基礎較好,且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成為骨干教師。暑假期間,還可以派數學老師到師資培訓基地進修、交流,提高業務水平。
第二,加強數學教師的跨專業學習。目前,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較為豐富,但對各專業的實踐要求比較陌生,對各專業所需要的數學基礎也缺乏了解,因此,要加強數學教師的跨專業學習。除了對數學教師進行數學方面的培訓外,還應加強其他專業的學習,使其了解各專業的理論基礎,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達到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第三,聘請專職或兼職數學教師。由于數學課程的開設時間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可以聘請外校教師兼課,或聘請專任教師授課,減輕現有數學教師的授課任務,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
第四,推進師德建設。高職院校應加強教育法規學習,提高教師師德認識,規范教師師德行為。學院可樹立典型,培養教師愛生情感。深入開展“講師德,做師表,樹正氣”活動,使每個教師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甘于奉獻。
3.推進教學改革
第一,注重數學文化建設。數學文化的教學內涵十分豐富,提高數學文化素養是增強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高職數學要突出對數學文化的教學認識。因此,院系應注重數學文化建設,加強數學文化教育的滲入,讓學生能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
第二,調整數學課程安排。除了開設高等數學外,還可以開設數學實驗課、數學建模課等作為選修課,作為補充學生數學知識的有力手段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利器。另外,數學課的開設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如新生的第一學期或第一學年可以將數學等文化課與專業課并列開設,滿足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期待,感受專業學習與普通文化學習的異趣。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促進專業知識與數學理論知識的整合。
第三,推進數學課程改革。數學教師應著力于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積極對數學課程進行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良性循環。
調整授課內容。新課教學前可以補充一些初高中知識,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結合,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結合以數學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適當介紹這些數學家的生平、數學成就和崇高品質等,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
改進教學方法。在講解數學知識時,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出發,和學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可以適當進行戶外數學實踐活動、制作活動等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是沉悶、拘謹的,而是寬松、活潑的,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具體的。
編寫校本教材。組織數學教師編寫數學教材或講義,力求切合專業發展方向,加強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專業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如機電類專業可側重于曲率及工程數學等內容;經管類專業可側重于邊際成本、概率、統計等內容。對校本教材的管理使用要有持續性,每年組織數學教師對校本教材進行修訂,將陳舊、落伍的內容刪掉,將符合時代發展特點、學生又迫切需要的內容增添上去。
改革評價體系。改革現有數學課程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還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數學成績可由個人成績和小組成績兩部分構成,包括期末測試、平時表現、項目設計、實驗等。
三 結束語
作為一名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親切的教態,敬業的精神。作為一名高職數學教師,更要以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為己任,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身到數學教學中。這樣,才能與高職院校的發展緊密結合,保證教學程序的順利實施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張蘭.高職數學成績評定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5):113~1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