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各高校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中,滲入健康、積極、科學發展的價值理念來教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同時高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其本質就是以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51-01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明確地提出。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思政教育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學生為本是該教學活動開展的必備要素。以學生為本,其本意就是以人為本的教學。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實效性。現今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已經明確地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入教學中。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提出,更加體現出黨和政府對“人”作為主體元素的關注,同時還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方向。
一 堅持以人為本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通過主體對象的活動化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高校在完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根本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寬松和更廣闊的空間。
1.以人為本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人通過認識和改造世界,逐漸成為這個世界的主體。人類在不斷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自己活動的空間,通過空間的創造表現出能動性、創造性以及自主性。人類的主體性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原動力。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接受教育和進行自我教育。學生能否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主體性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主觀特性
人在生存的過程中,不僅與動物一樣具有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和欲望,還具有超越物質需求的精神追求。因此,人不僅通過其具有的理智、欲望、情感體現出其本能,還通過展示具體的需要和動機、愿望等特點,表現出主觀特性。可見,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的復雜性導致了教育的復雜性。高校進行教學活動應充分考慮教學的復雜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傳統的教學為基礎,注重學生的品德個性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注意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需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將情與理融會貫通。
3.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
高校學生正處于多方面發展的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解決學生政治方面的需求,還有助于學生心理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與基礎。在社會多元化發展過程中,人類實踐的豐富性決定了人發展的復雜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學,尊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社會的多樣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能激發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將學生發展作為工作的落腳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與任務。
1.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行為始終受到思想的支配,人的思維受環境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教學主體發出思想信息,并對其進行影響。通過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調控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改變其想要改變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情感生活,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2.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地認識到學生全面發展的規律與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將教學活動放到社會的大背景中,把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并以此作為教育學生的向導。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反映了學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同時通過對學生發展規律的掌握,將其中具有的可靠性信息運用于教學中,促進教學活動的進行。其實,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是根據學生各種客觀發展規律的反映。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必要條件。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高校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的集中體現。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韓慶祥.“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及其理性實踐[J].河北學刊,2004(3)
[2]徐子勇.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6)
[3]杜凱.以人為本——時代精神的精華[J].理論導刊,2010(5):9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