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勵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激勵過程中學生的需要、激勵評價的公平性以及學校的培養目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行為。本文基于需要激勵理論、公平激勵理論以及期望激勵理論,在分析相關理論內容的基礎上,探討高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激勵理論學生管理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65-01
一 激勵理論的內涵分析
激勵指的是基于學生的動機和需要,設置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深入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涉及的激勵理論主要有:
1.需要激勵理論
需要激勵理論是建立在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的基礎上的,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可分為生理需要,即基于人的生理反應而產生的需要;安全需要,即基于個人生命安全而產生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即得到同伴、教師等認可和關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個人在群體生活中人格和觀點受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即個體在群體中發揮作用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大學生在家庭背景、教育需求、專業素養以及個性化特征中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也就顯示出不同的需要,高校學生管理的高效性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2.公平激勵理論
公平激勵理論認為公平的激勵方法是保證學生積極性,影響學生群體的情緒和行為的重要指標。公平的激勵會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積極正面的動力,產生積極的行為;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行為。在學生管理中,學校領導掌握著一部分對學生進行獎賞的權力,包括對學生的物質獎勵,如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設置,也包括對學生精神獎勵的設置,如院級、班級三好學生的設定。這些獎勵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認同和肯定,教師在學生管理中要一視同仁,通過客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進行評價和激勵。再次,公平激勵理論中的公平,還強調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的教育公平,即給予每個學生一樣的參與機會,不能以個人喜好或單一的成績決定學生的參與機會。
3.期望激勵理論
期望激勵理論是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的觀點。具體到高校的學生管理中,指的是高校的目標設定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本校的培養目標定位,制定符合學生興趣的教育目標,這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方向。同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設置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目標。目標太高,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標過于簡單,無法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潛能,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激勵理論的內容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激勵理論滲透著不同的管理理論,本文在上述三個激勵理論的基礎上,探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方法。
二 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1.堅持以正激勵為主,正負激勵相結合的方法
正激勵指的是對為組織做出貢獻,在班級活動或者社團活動中做出貢獻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獎勵,(1)對學生學習、工作的肯定,滿足學生不同程度的需求。(2)激發學生個體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工作。(3)為其他學生做正向的榜樣,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同伴和學校的肯定。負激勵指的是對違背組織原則,做出違反學校紀律和危害其他學生的行為予以懲罰,懲罰的目標是促使學生減少危害行為,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但負激勵在實行的過程中,易導致學生產生負面的情緒,影響學生在學生群體中的行為和學生的自信,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實行以正向激勵為主,以負向激勵為輔的激勵方法。
2.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法
物質獎勵是通過物質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行為進行肯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這種激勵方法發揮著最直接的作用,發揮著其他激勵手段無法代替的作用。但一方面一個學校的教育經費是有限的,依靠單純的物質激勵方法會加重學校的負擔;另一方面,學生的需求在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既包括對物質需要的需求,也包括獲得歸屬感、尊重和愛、社會價值得到實現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特征,單一的物質獎勵方法不僅不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心理訴求,也不能滿足學生所有的訴求。因此,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要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獎勵在目前的高校學生管理中形式比較單一,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要不斷地與學生溝通,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置多樣化的精神獎勵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訴求,激發所有學生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學生已是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成年人,在獎勵過程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作用,采用公平競選、學生群體推薦、公平的學生投票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保證獎勵的公正性,這是引導學生產生正向行為的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