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建立一個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模型,以此對當下的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進行規范化探討,并構建一種合理可復制的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工作開展方式,由此對現實中的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67-01
一 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模型
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的兩個主體:(1)高校,(2)社區;一個核心,即志愿服務協議。在志愿服務層次上,高校為輸出主體,提供志愿者資源、活動宣傳與規劃、活動經費;社區為輸入主體,提供接受服務人群、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安全保障。
高校作為輸出主體對志愿者的管理有以下幾個要點:(1)需要一個獨立且具有公益性質的志愿者管理主體,負責對志愿者進行體系化管理。(2)志愿者身為志愿活動的核心,需要具備高素質,培訓必不可少,并且需要傾向于素質與能力的培養。(3)志愿活動具有公益性,但也需要通過考核與評價促進志愿活動的開展。(4)公益性致使志愿服務的開展具有資金局限性,所以需要必要的保障。
社區方作為志愿服務被動人群所在地,其需要針對接受服務人群的現狀提供必要的志愿者培訓以及對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條件提供基本保障。
志愿服務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其中需要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并對志愿服務的有效性、長效性、繼承與發展模式都做出相應的要求。
二 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現狀
當今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制度不完善,權責不分明:很多志愿者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志愿活動,但卻無法得到相關教育培訓機會以及必要工作保障;而很多高校在社區建立志愿服務基地之后,并未按照最初的約定組織活動,而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形式大于內容,宣傳大于付出。(1)缺乏制度保障。雖然近些年的制度建設已然可喜,但是法律層面上的志愿者服務制度依舊遙遙無期。(2)缺乏社會性考核評價機制?,F今的高校志愿者服務一般由共青團組織志愿者發起活動,這期間缺乏基本的制度規范;最后活動成效依舊由共青團進行考核評價,這其中缺乏外在評價系統的參與。(3)志愿內容單一化。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受到制度、經費、學生觀念等因素限制,其服務內容依舊局限在照看孤寡老人、家教、特殊兒童教育等方面。(4)組織形式松散化?,F今大學生志愿組織對志愿者的管理缺乏力度,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配合志愿服務的進行,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常有發生。
三 對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工作開展方式的思考
依據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模型以及其在現實中所面對的困境,我們可以對高校社區類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方式進行規劃:
1.重視志愿服務協議的功能
志愿服務協議是高校與社區進行雙向溝通的必要保證。以往我們所簽訂的志愿服務協議常以寬松內容為主,少有強制性內容;而活動的維系多依靠契約負責人間的個人交往,一旦高?;蛏鐓^有人事變動,契約關系由此中斷的情況并不少見。
2.建立志愿者培訓機制
高校社區類志愿者的培訓不能完全依靠社區方,在高校內部需要建立完整的志愿者培訓機制。如今中國高校的志愿培訓還停留在通識培訓上,我們應努力將培訓的重點轉移到做志愿的人,即志愿者身上,目的是提高志愿者個人的素質,增加志愿者未來的發展空間,具備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其個人修養和明確其志愿理念。
3.完善高校志愿服務評價機制,引入社會性考核評價
我國高校志愿服務評價一般只有一種標準,同時負責志愿活動的老師具有相當的權威,這導致對志愿活動和志愿者評價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受到嚴重損害。同時中國高校在志愿服務上一般只強調做志愿是無私的付出,忽視了對志愿者的培養,更加忽視了對志愿者能力的評價。為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務激勵機制:(1)將志愿服務計入學分系統;志愿時長、志愿證明、志愿內容及其感想、自我評價、同組志愿者評價等納入教務系統。每學期定期對志愿者志愿服務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志愿情況記入檔案。(2)引入社會評價機制,參與高校社區類志愿活動,需要接受志愿服務的群體為志愿者提供志愿評價;志愿活動見諸媒體,定期組織大眾為志愿活動評獎。(3)依照“志愿者能力”和“志愿者成果收獲”的標準進行志愿者獎懲。
4.高校志愿組織管理網絡化、體系化、規范化
我們需要在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訓、志愿活動開展、志愿者及志愿組織評價、志愿保障措施等諸多環節達到網絡化、規范化、體系化,才能真正保證和維持志愿活動的質量和秩序。(1)網絡化代表志愿組織需要實現網絡化求助、網絡化服務、網絡化管理:網絡化求助可以有效拓寬志愿服務范圍;網絡化服務代表志愿組織可以安排志愿者在網絡上直接提供志愿服務,增加志愿活動雙方的互動聯系;網絡化管理要貫穿始終,從志愿者招募開始,到志愿者培訓,志愿活動的規劃、宣傳、通知,志愿者評價。(2)體系化代表志愿組織管理志愿者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招募、培訓、評價、保障。完整的制度是體系建立的基礎,志愿者內部章程要細致規范志愿體系的每一個細節,盡可能排除志愿評價體系中的個人主觀因素。(3)規范化代表志愿者應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共青團的管理,授權單獨的公益組織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統一管理:志愿者統一注冊、接受志愿者服務申請、開展志愿者培訓、拓寬志愿者服務范圍、評估志愿者績效、管理志愿者服務檔案以及建立維護志愿者權益的保障措施等。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