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教材的合理選擇和使用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改革的思路是實現教材選擇的合理化、系統化,在已有的教材中選擇更適合現行師范專業教育模式的鋼琴作品,改變以往單一的選材模式,擴大選擇范圍,合理規劃進度。以研究如何提升師范類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效率為目的,使其在本科四年的學習中可以迅速擺脫基礎薄弱、技巧單一的局限,成為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形勢下的音樂工作者。
【關鍵詞】高等師范學院鋼琴教材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083-02
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曾指出:“教學質量的高低,在某種意義上,首先取決于教材質量的優劣。”如何在浩瀚如海的鋼琴教材中選用最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作品,以提升師范類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效率,使其在本科四年的學習中可以迅速擺脫基礎薄弱、技巧單一的局限,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和演奏技能是本文探討的核心問題。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之路是漫長而曲折的,需要通過不斷地總結問題、積累經驗,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并駕齊驅,才能得到較為全面和準確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結果。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教學內容改革這個范疇涵蓋多方面的不同內容,而教材的合理選擇和使用作為研究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需要得到特別的重視。回顧近幾十年的音樂教育歷程,每次變革之后都會有新的高師教材問世。從1952年我國自行編訂的第一本成人及師范院校學生的鋼琴教材《成人鋼琴教材》,到近期筆者參與編訂并出版的《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不論從廣度、深度,還是適應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飛躍。近幾十年來,高師鋼琴教材的編寫結構、內容、形式、程度等方面從初始階段經過逐步改善進入逐漸完善并得到了多元化發展,將民間音樂的改編和近現代音樂風格等充分引入,考慮到了當代師范生對音樂的審美取向及興趣愛好,起到關注其欣賞性、啟發思維、培養音樂品味的作用。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過于強化應試功能,為了取得好的考試成績,重復選擇效果恢宏、氣勢磅礴的作品,而偏重于音色的多樣性控制及音樂的風格較精致柔美的作品則很少選用;教材的選擇過于狹窄,不利于豐富學生的鋼琴音樂知識及提高其藝術修養和素質,學生不能全面掌握所需的理論知識及演奏技巧;學習的方法單一,基本為老師講、學生聽,以學生模仿教師居多,鮮少有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老師討論、闡述自己的見解,從而找到學習的方法和樂趣,使學生走入社會后無論作為音樂教師,還是專業領域的工作者,很難迅速調整自己,做到及時適應不同形勢下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這一角色。
作為音樂學院體系下培養起來的教師,筆者在音樂學院附中、本科及碩士長達12年的專業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鋼琴演奏方面的知識和技巧,畢業后進入師范大學的音樂系任教已四年有余,在教學中發現高師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薄弱,學生們幾乎來自各地的普通高中及藝術學校,沒有經過系統的演奏技巧方面的訓練,在如何合理運用技巧來表達音樂方面可以說是一竅不通。鋼琴表演中“童子功”是學生將來能夠達到何種高度的一項決定性因素,而嚴重欠缺這一方面的學生們在短短四年的本科學習中,不僅要盡量補上這一課,還需要盡量擴充諸如視唱、和聲、曲式、復調、中西方音樂史等學科的知識,用以輔助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習和研究。這樣畢業時,才能達到前文所述的,能適應不同形勢下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這一角色。
筆者在調研時,基本思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教材的選擇和搜集,第二部分為教學實踐及總結。第一部分中,將音樂學院體系培養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教學普遍經驗與高師鋼琴教學特點相結合,在選擇教材及作品時,將從巴洛克時期至近現代派的各個時期的涵蓋各類演奏技巧的練習曲、復調作品、奏鳴曲及樂曲,以及歌劇、交響樂、舞劇、歌曲改編曲等作品全部納入選擇范圍,使學生在練習中既得到系統的技術訓練,又能培養演奏及教學能力、訓練良好的伴奏能力、兼顧其藝術修養的培養。在第二部分中,要先對入學的學生進行基本能力的測評,其中包括演奏、視奏能力、音樂知識、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綜合測評。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挑選出不同風格、類型的作品,以適應其已有的專業基礎水平及未來可以進步的方向。為學生制訂長期的教學計劃,改變以往按照考試需要安排曲目的瓶頸,由淺至深地為學生安排不同程度的各類作品,使學生掌握全面的演奏技巧及音樂表現能力,并對不同時期、風格的作品具有初步的認知與把握。
按學生入學時的專業考核成績分為A、B、C三類,A類為入學考試成績85分以上,B類為75~85分,C類為75分以下。每類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同:A類為基礎較好,有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可以獨立完成8分鐘左右的作品;B類為基礎和音樂表現能力一般,可以獨立完成5分鐘左右的作品;C類為基礎較差,音樂表現力較弱,適宜演奏簡單的3分鐘之內的作品。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規劃出學生從1~4年級需要學習的所有曲目,并按比重分類。其中70%為教學大綱規定的考試要求曲目,30%為自主學習曲目。自主學習曲目主要為學生自己選擇的作品,不限曲目、風格、時間(建議針對自身薄弱方面選擇學習作品)以及為聲樂、器樂等其他表演形式擔任伴奏。
在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在本科1~4年級,共演奏練習曲6~8首,復調作品不少于4首,奏鳴曲不少于4首,大中型樂曲不少于6首,以上作品皆包括自選作品。鋼琴表演專業每學期為18教學周,每周兩節專業課,時間為90分鐘。在本科一年級新生入學時需系統安排新的學習曲目:A、B、C三類學生都需要演奏6首練習曲、4首復調作品、4首奏鳴曲及若干樂曲,但需要通過不同程度的作品難度為學生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作品。作品難度大致分為高、中、低三等,高等難度的練習曲包括肖邦、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作品及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等近現代作曲家作品,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重點強調訓練技術層面,從而為音樂表現力服務的曲目;中等難度練習曲包括莫什科夫斯基、克列門蒂、克拉默等,視學生演奏進度酌情添加高等難度的部分作品;低等難度作品主要以車爾尼系列練習曲為主,酌情加入中等或高等難度作品。
復調作品、奏鳴曲及樂曲的難度劃分并無鮮明界限,這三類作品的學習目的和研究方向都是以如何更完善地表現作品的音樂性為目的,音樂的表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和水平的體現,需要學生在多方面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獲到自身的體會,從而通過演奏表現出來。如復調類作品基本以巴赫系列作品為主,不同難度的巴赫作品有多聲部層次劃分為依據,越高難度的作品篇幅及層次越飽滿豐富,需要學生從簡單層次的復調作品開始練習,逐漸增加難度。奏鳴曲的難度劃分以作品的創作時期為依據,早期技巧體現及情感表達較為單一的作品劃分為低等難度作品,中后期技巧難度及情感表達較為復雜的作品為中高等難度作品。樂曲則以曲目的篇幅及時間作為難度劃分依據,其中中國作品、浪漫派作品、近現代作品三類基本涵蓋所有難度要求,這些作品將酌情為學生選擇。在自主學習曲目中,鼓勵學生多學習藝術指導學科,廣泛參與聲樂、器樂項目的伴奏,已參加考試及音樂會為成果檢驗形式,從而借鑒及吸收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優點加以總結和運用。
本文以教材的選擇和運用為側重點,在對高師鋼琴教學內容改革這一領域的研究中總結了一些心得,教材的選擇和運用是改革內容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能以偏概全,這一領域還有很多研究方向需要我們去不斷挖掘。教學內容改革這一研究領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發展的,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關注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從而把握好藝術教育不斷更新的脈搏,以培養學生成為能適應不同形勢下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為努力方向及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梁寶忠.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改革論文綜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9)
[2]張慧.高師鋼琴教學改革的設想[J].中國音樂教育,1989(6)
[3]梁藝紅.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之我見[J].嘉應大學學報,2003(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