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興趣是良師益友;也有人說,興趣是成功的基礎;其實,興趣也是一種甜蜜的牽引。有了這種牽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會得到提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就是所謂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才不只是句空話。所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每位一線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多做努力的,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小學更應該受到重視。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來談談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教師不但要有自身魅力更要有學識魅力,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赤誠之心
優秀的教師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會讓學生因為喜歡這個老師,進而對該老師所教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剛教一個新班級時,教師一定要在一開始就多花精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試著去和學生建立伙伴關系。制定完善的班規班紀,養成良好的班風。不能戴著“有色眼鏡”把學生分出等級,更不應該只注重學優生而忽視學困生。要關心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要讓學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要熱愛每個學生。當學生在老師面前得到重視時,他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被激發起來,所以在教育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不要吝嗇對學生的夸獎和表揚,要常向學生豎豎大拇指,抑或是向學生投去一個肯定的眼神。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在這樣微妙的師生關系中得到穩步提高。
二 日常教育教學中多做思想教育工作,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
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周總理的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謂震徹華夏大地。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知道究竟我為什么要上學?為什么要認真學習?不作無頭蒼蠅,橫飛亂撞。只有找準方向,才能朝著目標而努力。這點在小學課堂上僅僅說教是不行的,必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自己去明白。這點我平時在課堂是多對學生說一些名人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要讓學生學習有目標,努力有方向,這在小學低段教學中教師尤其應多花時間去做,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感覺學習與玩耍一樣有趣,不厭學,那么學習興趣便會油然而生。
三 要注重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一味“填鴨式”地灌輸學科知識,必將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教學形式一定要靈活多樣,此外,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協調地運用,也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往往新奇的事物能引起他們的有效關注,從而產生興趣。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服務學生,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在課堂上多做師生互動,語文課上可以通過演課本劇、講故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課上要多讓學生在活動課當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課前有準備、課上有機動、課后有反思。只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濃厚興趣,課堂教學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亦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總之,正是因為學習興趣在小學生學識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值得所有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認真地去考量、細心地摸索、大膽地創新,從而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像喜愛玩游戲一樣,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讓興趣牽引學生前進的動力,為學習添加成功的基石!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