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樣化的學習評價目標統一性,實施適應教學內容的學習評價科學性以及評論方式的多樣性是引導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再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面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多樣性、多元性及其快速發展的特殊性,探索信息技術應用評價體系已成了計算機應用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11-01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中學階段必修和考核的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這種能力已經成為中學生要具有讀、寫、算之后必須具備的第四項基本能力。因此,必須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推動信息技術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學習評價要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個教與學。
一 確立教與學相統一的評價目標
信息技術評價應有助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全面發展,必須要改革其他文化學科采用的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單一總結性的考試評價方式,著眼于充分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提高信息意識,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個別差異,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更是學生提高自我管理的過程,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將評價作為一個過程,貫穿于整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既要確立老師的教學目標,又要確立學生學習的階段學習目標和總體學習目標,將被動應考轉變為主動測評。具體內容包括: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自學能力和綜合應用,在測評過程的不同階段,測評的重點和要求有所不同。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的準備過程中,就要融入評價內容,不僅評價內容要細致,更要實在,需要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要具有激勵性,激勵學生在課余時間仍想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實現教學與學習目標的統一。
學習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觀察、調查、測驗等方法收集學生學習狀況的資料,并進行量化處理,做出學生學習情況的價值性判斷。評價目標必須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達到評價的結果和教學活動的效果的統一,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效果的評價,并使其發揮出調節教學活動的機能。
二 實施適應教學內容的評價過程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特點既有基礎理論的學習,又有動手實踐的培養,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概念的測評。主要涉及信息與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計算機基本操作,網絡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識,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網絡文化、網絡行為規范、信息倫理與道德等。基本概念就采用客觀題庫測評的方法,按學習階段來進行分類測評,測試結束立即得到測試成績,可多次多時間測試,減輕學生應試壓力。(2)基本技能測評。主要是對學生計算機和網絡操作技術熟練化的評價,測評重點在行動的定型化方面,要求學生實際操作時迅速、流利、準確、從效果上來說就是錯誤少、效率高,結果好。測評過程要設計不同時期階段的測評數據,更要用一個測試過程反映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是采用激勵手段來促使學生努力訓練,迅速提高。(3)綜合應用能力測評。信息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只有落實到將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才真正達到了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測評綜合能力是激勵學生自覺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方法。
三 實行針對教學內容的評價方式
當今的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是學生今后學習與工作生活中有效解決問題的基礎。對于信息技術較多的教學內容而言,需要采用針對不同教學內容的評價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計算機能力。對于計算機應用理論的掌握是學生以后學習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應用知識的基本要求,而理論知識的評價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考試的形式進行定量評價。對于計算機應用的實際應用的學習評價需要定性評價,它不像物理、化學的實踐能力考查一樣可以量化,有些評價結果往往不具有唯一性,如利用圖像編輯軟件處理一張圖片,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評價結果。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內容,有的已經涉及法律與道德范疇,還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思想思想意識、文化背景,因此可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四 關注教與學的主體
信息技術課程由于針對中學生這個主體,要在以下兩個方面表達適當的關切:(1)在評價中利用信息素養中協作學習要求,督促同學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分層次、分類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采用“導生制”的教學方法,將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避免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知識結構不同,造成的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課堂教學內容難以控制的局面。(2)在學習評價中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側重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多動手創造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在實踐中開展自主協作的探索性學習,教師則發揮主導作用,替學生找出學習的最佳途徑,并觀察他們的學習過程,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個別指導,為學生全體的發展提供保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