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著力于語文素養的學習,而每一堂語文新課的教學,都是教師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主陣地。
傳授閱讀方法,培養閱讀分析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課堂教學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轟轟烈烈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同時,勢必要找到如何立足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的新方法。
一 注入新活力,提升課堂有效性
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每次新課伊始,一個生動有趣的引入,總會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埋下伏筆。執教《愛我中華》這一新課前,我與學生們談話交流自已崇拜、敬仰的英雄們。一時間,學生們從勤奮好學,充滿智慧的歷史先人們說到了建設新中國的英雄,最后談到了他們喜愛的為國爭光奪冠的奧運健兒,學生們一股愛國激情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情感中,在《愛我中華》歡快激昂的樂曲中投入到了課文的學習。當然,引入新課的學習方法有很多,“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都能調動起學生們對新課的興趣。一節課的開端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從這里開始。
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里,教師有很多地方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如可以使用課件展示,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們感受南極的冰天雪地,大渡河的湍急水流,春天里的欣欣向榮,在學生們的驚呼聲中,學習成了有趣的事。在教學《詹天佑》時,我讓孩子們在各自的本子上畫出兩種不同的鑿井方法、感受人字型線路體會列車的行進方法……這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學生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
二 讀中悟真情,促進課堂有效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總得讀,因為讀得好,可以深切地傳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就領會它的思想感情。”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書,讀好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一定要重視讀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更應將“讀”發揚光大。
1.有效的朗讀指導
如何做好有效的朗讀指導?它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朗讀指導有沒有效果,首先要看要求有沒有落實,目的有沒有達到。如初讀課文時,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或課文。一開始,孩子們讀的時候可能添字、漏字,或讀錯字,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一遍遍地認真讀,原來讀不通的,也就能讀通了。這種指導就是有效指導。如在執教《炮手》一課時,我讓學生們由炮手神態上的變化“蒼白——煞白——慘白”感受炮手內心的痛苦,并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層層深入。或指名讀,或比賽讀……而這種情境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
2.教師的示范朗讀
教師做示范性的朗讀指導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我想》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先聽老師示范朗讀。教師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手勢等動作,能充分地表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看老師讀”——耳朵聽老師讀的聲音,眼觀老師讀的表情和形體動作,能充分獲取老師所傳出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課文。從聽課中可以發現,學生看老師讀的時候,神情特別專注,他們的表情隨著老師的表情變化而變化,課堂氛圍非常濃厚,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看老師讀”。課文的重點,課文中最能傳神、傳情而學生又不易讀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讓學生“看老師讀”。
3.有趣的朗讀形式
分角色朗讀,各種比賽讀也是學生們最喜歡的。原本平淡的課堂,因為有了分角色朗讀,學生們一下子都來了興致,學生們紛紛舉手,連平時課堂上不積極發言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往往幾個學生讀完后還要再請幾個學生來讀學生們才過癮。而男女比賽、小組比賽更是讓孩子們樂此不疲。
三 個性化閱讀,落實課堂有效性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進行圈點、勾畫、做批注。“批注”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加批語和注解,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運用簡潔、精練的書面語言在讀物上作注釋、寫評語,突出重點,啟發思維,以幫助理解和評論。批注式閱讀教學就是將傳統的批注閱讀法引入到語文教學中。批注式閱讀符合漢語言文字重感悟的特點,它強調閱讀者對文本的直接領悟,與《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運用批注式閱讀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語言文字,研讀文本,讀出文本的個人意義。執教《中國結》一課,在讓學生們細讀課文,交流品讀第二、三段時,我讓學生們動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人們為什么喜愛中國結的句子?并做上批注,寫下自已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們畫出了不同的句子,寫下了各自不同的理解,而課堂上的每一次感受體驗,無疑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在積累閱讀方法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以及欣賞優秀作品的意識。
“得法于課內”是語文教學的至理名言。在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實踐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使課堂成為關注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從多個方面尋找適合學生課堂學習的方法,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條件,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得益于課外”的教學目標,讓語文閱讀教學更行之有效。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