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技術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斷應用。在一堂課的教學中,如果有多媒體的介入,可以誘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集聲、形、色為一體的特質,創設模擬各種生活情境,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得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能全面正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對重難點知識內容的消化和理解,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這對教學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
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必須堅持適量、適當的原則,否則將會弄巧成拙,甚至對教學帶來負面作用。目前,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和深化,其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濫用媒體,過于強調輔助手段
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為了更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但許多教師純粹是為了“多媒體教學”而利用多媒體。如何把課件制作得精美考慮得多,如何合理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料為語文教學服務考慮得少。不少教師往往出于狹隘的功利主義,運用多媒體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的標準,而全然不顧所選樂曲是否與課文的主題合拍,所用圖片是否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這種不符合課堂的課件,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的信息,干擾學生的注意力,不但不能促進教學,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
二 容易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間
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王子復仇記》,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心中的奧立弗,哪怕有百萬個觀眾,也只是一個奧立弗。現在影視作品都時興“新”,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許會令我們眼花繚亂,但新演員卻很難代替一些形象在我們心中的位置。電腦畢竟是機器,學生們也是在不自覺中被動地接受教師們早已設計好的某些東西,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內,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處流一樣,學生的思維在課件的影響下也只是跟著老師思路走,別無選擇,猶如一棵果樹還沒有開花就已經結了果。而語文的功夫重在一個“悟”字。這個“感悟”從何而來?它絕不是來自圖片或動畫,它應該來自文字本身,來自文字所給予人的想象空間,來自文字熔古鑄今的無邊的意韻,來自上下五千年無數的詩魂、文魂、愛國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種人文精神。
三 阻礙了師生的感情交流
要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情感交流的關系。師生之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既有知識的傳授、反饋,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且缺乏能動的情感交流,這就決定了人機交流不能取代師生交流。因此,教學時,要關注課件運行過程中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快慢和啟發方式,用積極的情感交流帶動知識的學習運用。
四 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做課件時需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尤其是在強調一些重難點時,有時候特意在課件里穿插一些動畫或一些醒目的圖片,這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結果往往是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音樂和動畫上面,而忽視了對知識點和重難點的把握。有時教師利用多媒體上課后都有一個感覺,就是課堂氣氛很活躍、很熱鬧,但課后學生的頭腦里卻一片空白。究其原因,就是過多地運用了多媒體,忽視了學生對重難點內容的突破。
五 使得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弱化
語文教學中的朗讀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板書,教師的書寫過程,也是學生認知和思考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環節尤為重要,但由于用播放錄音機代替了教師的泛讀,電腦打字代替了教師的板書,使教師的朗讀能力、書寫能力等基本功沒有得到發揮,課堂上,教師、學生讀書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也越來越小。有時一節課下來老師竟很少有板書,甚至有“零板書”現象。無論是字詞句還是學習重、難點都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黑板、粉筆成了擺設。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定會產生負面作用,甚至會造成青年教師對基本功訓練的輕視,使語文教學失去其獨有的魅力。
多媒體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即利用這些現代技術來提高課堂效率,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荀子#8226;勸學篇》中指出:“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說明,在教學工作中,既要善于借助多媒體這種“外力”來改善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也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使其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好地服務。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