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建模是利用數學的方法、知識、思想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意識,培養數學素養。本文將討論如何在小學教學期間引入“建模思想”,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直觀性。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建模直觀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45-01
數學建模思想是指從數學角度發現、提出、理解問題,解決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轉化將這些問題歸結到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找到解決方法的一種數學思想。數學建模正是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中介,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小學教師從數學課堂上抓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一 增加數學課堂中的操作活動,激發學生數學建模興趣
數學建模面臨的問題多種多樣,需要解決的問題復雜煩瑣。在數學建模時,一般要經過表述、求解、解析、驗證幾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又并不都能很好地解決,有時甚至以失敗告終。小學生有著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教師要利用他們的這種天性激發學生數學建模興趣。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操作活動。
如在教學“認識角”時,讓學生比較角的大小,有的學生會認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有關。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構建學生們對角的認識,并提出一些問題:(1)同學們,你們可以把手中的角變得比老師手中的角大嗎?(2)同學們,你們可以把手中的角變得比老師手中的角小點嗎?(3)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到底是什么決定著角的大小呢?學生通過操作,會發現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而是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直接關系。學生們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體驗到了建模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快樂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建模的興趣,讓抽象的概念更加生動形象,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 完成數學向數學模型過渡
學生在歷經數學建模時,要有一種“模型”思想。通過多年的數學教學發現,利用數學知識構建數學模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數學模型之間的過渡,培養學生建模思想。
如在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教學當中,可以做如下鋪墊:0.85元+8角=,1.8元-5角=。學生就會想,這兩個計算應該如何計算呢?因為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單位同化,然后再進行計算,另外,提出在小數計算中應該把小數點對齊,然后再進行相加減。此時,教師再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讓學生進行歸類。這樣,學生通過類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通過學生原有的數學背景和生活經驗,讓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讓學生經歷情境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應用或解釋這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構建成數學模型,讓學生擴大知識面,發展數學思想,從而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
三 巧妙運用數學方法,讓學生找到數學建模的重點
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思想不僅涉及數學知識,更多地是涉及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思想和方法是在發現數學規律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數學建模的重點,也是教師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重點。教師也可以通過改編教材中的問題構建建模素材。
如右圖中有一個8平方米的正方形,問圓的面積是多少??梢赃@樣進行建模:假設圓的半徑為r,然后探索正方形的面
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然后解決問題。
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數學思想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將已學的知識與構建數學模型形成對比,從而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他們在未來解決未知問題鋪平道路。
四 創設建模情境,開拓學生建模思想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解決簡單的計算題,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建模的思想。如在教授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得到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不僅能夠學會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還要讓他們將這種總結計算公式的方法應用到其他同類問題的學習中。所以,教師要領導學生解決一些情境變化的問題,從而不斷拓展和豐富學生數學模型思想。
總之,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引入建模思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不斷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建模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朱雪梅.探討小學教學中“數學建?!钡慕虒W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5):204
[2]李媛媛.小學數學以線段圖建模的類型與特征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3):137~139
[3]湯玉平.構建模型 提升高度——淺析小學中年段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策略[J].數學之友,2013(16):80~8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