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在小學已進行多年,但很多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是穿新鞋、走老路,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重分數、輕素質,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本無法發揮。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聯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46-01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因此,要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 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創新意識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創造師生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會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分析理解問題,充分地表現和發展自己的發散思維,不必擔心老師和同學的笑話和諷刺,進而迸發出創新的潛能。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緊繃著臉,無形之中就將師生之間的感情拉開了距離,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抵制的情緒,從而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何?”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我下令:“請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我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當我講到這時,學生領悟了我的意思,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45-13=32只雞。”
二 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分散思維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達到較高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表現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問題,從紛繁到復雜的現象中,抓住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應全方位、多角度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由于小學生逐步由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在思維還沒有定勢前,應加強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數學教學是一個思維問題,狠抓思維訓練,使學生掌握數學問題的數量關系,而不受題中具體的情節干擾,是培養思維深刻性的重要一環。例如,把一根竹竿插入水底,竹竿濕了30厘米,然后把竹竿倒轉過來插入水里,這時竹竿濕的部分比它的一半長12厘米,求竹竿的長。解這一類的應用題的步驟如下:(1)要先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2)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的關系,找出解題的途徑;(3)擬定解答計劃,列出算式,算出得數;(4)檢查解答方法是否正確,結果是否正確,最后寫答案。通過同類型的題型練習,鞏固了這類題型的解題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發散思維。
三 合作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培根說:“一個不會與人合作的人比弱智的人更可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學生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合作機制。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可以靈活多變,如小組合作、同桌合作、集體合作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等。如在教學《統計》一課中,當學生學會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后,我放了一段路口來往車輛的錄像,要求學生們統計機動車流量情況,一分鐘后,我尋問:完成任務的舉手,沒人響應。學生說:老師,太快了,記不下來。我說:你們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快速地統計呢?在沒有老師的要求下,同學們開始自發地結成小組,有的當記錄員,有的數小汽車,有的數大客車,有的數貨車,有的數摩托車,再放錄像,一分鐘后,學生們順利完成任務。由此可見,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設置一定的障礙,可激發學生合作的熱情,提高合作的效率。
四 聯系生活,有利于學以致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尤其是體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學生的經歷和體驗去活化教材,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認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他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這樣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六一”兒童節的各年級的學生進行書法比賽中,三年級與四年級共20人獲獎,在獲獎的名單中16人不是三年級的,12人不是四年級的。該校的書法比賽獲獎的總人數是多少人?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體驗到了解決數學問題實用性,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教師要堅持創新、勇于創新,使小學數學教育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新思維的沃土。這雖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任務,但只要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小學數學教育一定會開出美麗的“創新之花”。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