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的主旨是探究性學習,要求初中生在課堂中將探究性學習始終貫穿于其中,讓學生以探究的思想和手段去學習理論事實及生物知識,養成探究習慣、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學識,有準備地去努力建構探究性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動手操作,積極參與討論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一 有備而來,精心準備探究材料,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做好準備
在剛剛開學時,教師應熟悉教材和課標,了解所有探究活動,列出每一個探究活動所需材料的清單,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一個詳盡而長期的計劃。如動物的飼養、植物的栽培、自制教具、相關圖片以及與探究活動有關的新聞事實等,做到心中有數,有備而來。
二 創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興趣
生物教學中要注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動力。學生為什么看《西游記》《還珠格格》等電視劇的情節,看一遍就會記住,原因就是興趣。因此在我的課堂中,我針對教學內容及方法,每節課前,有目的地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環境,使學生“動而不亂”,課堂“活而不雜”, 盡最大努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要我學”為“我愿學”,使他們輕松愉悅地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都要精心設計既科學又不失興趣的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好奇心。如在講授平行脈和網狀脈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都看過玉米和大豆的葉子嗎?那么是否知道它們分別屬于哪一種類型呢?讓我們在生物教學中來共同來探究吧!隨后拿出準備好的玉米和大豆葉子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并總結。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帶著好奇,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究,最后獲取觀察結果,得到結論。又如在講種子結構之前,我讓每個學生搜集一些植物的種子,如玉米種子、大豆種子浸泡,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解剖觀察:你能夠看到什么?這些結構叫什么呢?帶著疑問和好奇心,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輕松地完成了知識的學習。
三 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轉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生物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授之以漁”而不能“授之以魚”。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在能力,要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課后要潛心研究教材教法,閱讀各種生物資料,做到博學多識。多用討論、啟發、引導探究式教學法,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儲備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根據教學內容收集相關信息,努力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
四 開發課堂資源,提高探究能力,發展探究興趣
生物課堂教學中,為了加大學生探究學習的力度,我將課堂搬到實驗室,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解剖、制作、觀察等,提高學生操作能力。我將課堂搬到動物園、植物園,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認識動物和植物的環境及相關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課件制作,讓復雜枯燥的知識變得直觀化,為自己的科學探究做材料。另外,我還經常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進行社會調查等。
五 耐心組織學生探究性學習,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的自我學習,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耐心是關鍵。第一,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計劃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必要前提,不是所有的知識內容都適合進行探究性學習,所以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哪些知識適于探究,就開展哪些探究活動。第二,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材料,即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時,選材得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超出他們的生活經歷,難易適度,不要讓學生覺得太難而打消探究的積極性。第三,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看到課堂效果,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探究空間。如在教學“花的結構”知識時,要求學生識別花的結構,特別是雌蕊和雄蕊的區分以及單性花和兩性花的區別。所以,課前布置相關任務,讓學生結伴到野外采集各種各樣的花,這樣不僅親近大自然,而且能得到探究材料。第二天上課時展示自己的采集成果,其主要目的是要學生仔細觀察看一看每一朵花是否都一樣,摘掉花瓣,只剩花蕊,看各個花蕊是否一樣,有的學生非常好奇:“呀,老師,每一種花的花蕊的形狀、大小都有自己的特點。同一種植物的花的花蕊還有所區別,這是怎么回事?”在質疑聲中,教師要適時點撥,趁熱打鐵,鼓勵啟發并提問。帶著問題,帶著好奇,學生就會產生探究意識,并且有信心一直探究下去。這之中,教師要耐心地傾聽每一學生的提問,適時給予鼓勵、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樂于智力冒險,而不必擔心因犯錯誤而受到批評,培養學生對成功經驗的重視,失敗時不要責怪學生,要幫助學生查找失敗的原因,積累經驗。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起探究的欲望,進而逐步提升探究的能力。
初中新課程標準中也倡導探究性學習,把科學探究作為內容標準的第一主題。研究性學習將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能找到自我價值,并能展示自我價值,從而確立學習的自信,人生的自信。在探究的學習中,不僅能體驗探究的快樂和刺激,培養創新精神,體會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愉悅和融洽,促進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心理,而且還能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