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殘疾學生實施良好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對促進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校殘疾學生的體育意識與相關行為模式的調查,分析并掌握了殘疾學生在學校體育的范圍里所顯示出的體育意識層次和行為特征,為促進我校的體育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殘疾學生體育意識及行為促進體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63-02
培英是一所集盲、聾、肢殘、腦癱殘疾人一體的特殊教育中職學校,學生們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由于身體受限,所以參加體育活動時間、項目比健康學生少許多,造成身體各部分機能減退,給三年的學習生活帶來了阻礙。為了解我校學生在校期間體育意識及行為等情況,對兩個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體育的目的認識及參與程度,對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的獲取途徑等,希望充分了解學生現狀,為進一步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改善學校體育軟、硬環境建設,滿足學生的各種體育需求,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及行為提供參考。
一 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整體抽取廣東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11級、12級共339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2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67%,女生113人,占被調查人數的33%。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2)問卷調查法:采用統一表格對某些問題制成問卷,進行調查;共發出調查表330份,有效收回325份,收回率達98.5%;(3)數理統計法:數據處理均用軟件Excel和計算機完成;(4)邏輯分析法: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提出建議。
二 結果與分析
體育意識是個體對體育運動或與體育有關事物的合成性認識過程及高度個性化的認識方式。體育意識包括三個基本維度,即體育認知、體育情感和體育意志。
體育行為是指人在內在動因和環境交互作用下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這些行為既包括體育行為主要表現形式——運動行為(直接體育行為):體育鍛煉次數、體育鍛煉組織形式、體育鍛煉時間段、體育鍛煉場所、體育鍛煉項目;也包括體育的組織、管理、宣傳、科研、教學、消費、觀賞等方面的行為活動(間接體育行為)。
1.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
表1殘疾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目的、作用調查統計表
增強體質、
促進健康培養鍛煉能力、增進自信心自身的
興趣需要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為了考試成績
男生45.2%18.5%20.6%12.3%3.4%
女生40.8%11.3%23.5%18.2%6.2%
均計43%14.9%22.05%15.25%4.8%
從表1可以看出,殘疾學生體育鍛煉的目的、作用是為了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占43%,為了自身的興趣愛好的占22.05%,為了培養鍛煉能力,增進自信心的占14.9%,豐富課余生活的占15.25%,為了考試成績的占4.9%。調查結果顯示,殘疾學生鍛煉的目的性比較明確,不再限于體育鍛煉的強身健體和應付考試,而是從多角度認識到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
2.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
表2殘疾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調查統計表
沒有專人組織鍛煉身體
素質差怕暴露
自己的
生理缺陷行動不便怕別人笑話沒有合適的場地、器材沒有適合的鍛煉項目
男生25.8%6.6%7%9.8%28.5%22.3%
女生21.2%11.8%15.3%10.1%23.6%18%
均計23.5%9.2%11.15%9.95%26.05%20.15%
從表2可以看出,23.5%的殘疾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是沒有專人組織鍛煉,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行動不便怕別人笑話的分別占有11.15%和9.95%,沒有合適的場地、器材有26.05%,沒有適合的鍛煉項目有20.15%。
3.學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與時間
表3殘疾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每次鍛煉的時間調查統計表
1~2次、
30分鐘3~4次、
30~60分鐘5次以上、
60~90分鐘偶爾、
90分鐘以上
男生25.5%、20.2%40.2%、53.4%12.8%、19.5%21.5%、6.9%
女生32.5%、38.8%25.8%、42.6%3%、15.8%38.7%、2.8%
均計29%、29.5%33%、48%7.9%、17.65%30.1%、4.85%
從表3可以看出,每周鍛煉5次以上的學生比例很少,不超過10%,每周鍛煉3~4次的男生明顯多于女生,偶爾鍛煉或不鍛煉的人數中,女生明顯多于男生。
4.學生獲取體育知識、鍛煉方法的重要途徑
表4殘疾學生獲取體育知識、鍛煉方法的重要途徑調查統計表
電視網絡報刊現場體育
圖書學校
體育課學校
墻報廣播
電臺
男生8.5%22.6%10.8%5%5.5%25.8%2%19.8%
女生6.5%13.6%8.5%8%3.5%32.9%3.5%23.5%
均計7.5%18.1%9.65%6.5%4.5%29.35%2.75%21.65%
從表4可以看出,我校殘疾學生獲取體育知識、方法的重要途徑是學校體育課和廣播電臺,分別占了29.35%和21.65%,其次是通過網絡獲得占18.1%。
三 結論與建議
第一,在教育公平理念下,殘疾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依次為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自身的興趣愛好,培養鍛煉能力、增進自信心和豐富課余文化生活。這說明大部分殘疾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多功能性,參加體育鍛煉也不再只是為了考試成績。
第二,我校大部分殘疾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意識,但由于無人組織或很少舉行體育活動,行動不便,沒有適合的鍛煉項目、器材和體育場地等影響,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也較多,造成認識與實踐相脫節。建議學校加強營造適合我校殘疾學生的良好體育文化環境與氛圍,不斷提高殘疾學生的體育意識;為殘疾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創造良好的運動場所,保證有足夠的體育器材;開展一些適合殘疾學生參加的趣味性、娛樂性比較強的運動會;組織一些校內年級間、班級間適合殘疾學生參加的小型體育比賽。發展殘疾學生體育教育個別計劃,使特殊體育更符合殘疾學生個體的需要,以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
第三,我校殘疾學生體育鍛煉頻度偏低,被動參與已成為女學生的主流意識,她們缺乏自我鍛煉的主動性,運動的依賴性較強。建議學校大力宣傳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的作用,鼓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以鼓勵殘疾學生長期參加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第四,我校殘疾學生獲取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的重要途徑是學校的體育課,這說明體育課對殘疾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和行為的促進起到決定性作用。建議學校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鼓勵體育教師加強創新學習,努力提高特殊體育教育的專業和理論水平,編寫可行的校本教材,以便教師對各類殘疾學生進行有效教學;不斷健全我校的體育工作組織機構,加強與其他特殊教育學校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董海鋒.烏魯木齊市居民體育意識與行為調查研究[EB/OL]. http://www.doc88.com/p-997529134924.html
[2]郝傳萍.淺談殘疾學生體育教育[J].中國特殊教育,2000(3)
[3]羅智波、熊茂湘、譚新莉.高校殘疾體弱學生參與體育保健課狀況的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7(1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