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活動是一種人為創設的小范圍活動,是目前幼兒園教育中較為普遍的教育活動形式。這種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幼兒的自主性培養,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從主題、硬件、幼兒、教師四個主要方面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區域活動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9-0167-01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小范圍的活動,亦被稱為開放教育。區域活動的特點是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區域、材料以及活動的次數等,在自發的獨立活動中,自主思考,并通過一定的語言、動作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能有效激發幼兒能力的全方位發展,促進自主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有效地通過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呢?
一 明確教育主題及教育現狀
在開展區域活動時,需要結合幼兒的具體特點、幼兒園基礎設施狀況以及教學目標來設定教育主題。如在基礎設施允許的情況下,根據季節、天氣狀況,在幼兒園內安排室外“我愛種植物”主題活動,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工具,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自發選擇是種植小樹苗還是種子。若基礎設施不允許,教師可以選擇室內活動,如折紙、堆積木、玩橡皮泥等主題活動,并選擇不同層次的工具,讓幼兒自發選擇,以此有效結合教育現狀,實現有針對性的主題教育,加強自主性地培養。
二 提供充足的硬件條件
區域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和材料,尤其是幼兒,他們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愿意通過親身嘗試去了解世界、認知世界,因而,在開展區域活動教育中,充足的硬件條件必不可少。
1.要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環境因素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環境條件能讓幼兒身心愉悅,并能快樂地學習,作為幼兒教師,應有效利用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利用季節或節日的氛圍,主動改造環境,讓幼兒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體驗不同的環境。如在中秋節來臨之前,將在教室里布置好有圓月的墻布,并帶領幼兒在各自的小桌子上擺好月餅,然后大家一起開展有關“中秋節”主題的活動。通過這種自發創造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有限的空間中,充分體會區域活動的樂趣,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幼兒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其自主性的培養。
2.要選擇多樣化的材料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開展區域活動必然離不開特定的操作材料。由于幼兒的愛好、發展并非都處在一個層面上,因而,在操作上就會出現差異性,這就要求在區域活動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材料。如在動手操作活動中,提供剪紙材料、拼圖材料、橡皮泥材料等,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選擇三種方式開展活動,而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可根據自身的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到兩種方式。材料的充裕給予幼兒極大的自主支配空間,讓幼兒在自身興趣愛好的前提下,進行獨立的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性。
三 加強幼兒的活動能力
區域活動的教育形式給幼兒提供了極大的活動空間,并能根據自身的喜好和能力進行活動選擇,這使得幼兒的活動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安排,大大提高了幼兒進行自主活動的興致。
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幼兒教師要利用好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致,加強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能力培育。首先,我們要培養幼兒進行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幼兒獨立面對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讓幼兒篩選幾種不同顏色的小球,讓幼兒通過自主發現,思考哪些顏色的小球數量較少,并將數量較少的小球挑選出來,以簡化挑選過程,鍛煉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其次,要培養幼兒進行主動合作的能力。如在種植小樹苗的過程中,需要一人扶好樹苗,一人蓋好土,讓幼兒自發進行合作,提高與其他幼兒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自主性。
四 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
幼兒處于生長的初級階段,心理、身體上發展不完善,在自主性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首先,教師要尊重幼兒。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以幼兒的自主活動為主,不打擾或干擾幼兒。此時教師可采用自我示范、不針對單個幼兒的言語指導等方式進行暗示,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其次,加強引導作用,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幼兒的自主探索往往比教師的教誨更讓他們印象深刻,因而,教師要加強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這便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如在進行自然科學教學時,有些幼兒會拿著放大鏡玩耍,但除了將東西放大外,他們好像找不到其他的新穎之處,教師可借機讓幼兒在陽光下玩耍,此時幼兒通過將放大鏡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操作,會發現出現小光斑,然后教師再通過引導:“在地面上放一張白紙,將小光斑固定于一點不動,看看有什么效果?”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索。
總之,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幼師要在幼兒活動中明確教育狀況,創造有效的硬件條件,加強幼兒的活動能力,加強自身的有效教導,提高幼兒區域活動的自主性培養。
參考文獻
[1]陸靜.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