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和對比研究的方法,全面闡述先秦儒家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旨在梳理先秦儒家文化中的生死觀,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理論,增強大學生生命意識,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死亡觀,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不畏艱難的受挫能力。
【關鍵詞】先秦儒家文化 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04-02
先秦儒家文化中自古以來飽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思想,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有許多在生命問題上所闡述的觀念和態度,他的生命哲學思想中豐富的生命哲學智慧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索。
一 先秦儒家文化中的生死觀
生與死都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問題,先秦儒家對于生死有著鮮明的觀念和態度,他們對于人如何正確對待死亡、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如何死得光榮等問題給了我們明確的回答。
1.“死生有命”的自然生命態度
先秦儒家持理性態度對待生死問題,主張坦然面對死亡。“死生有命”,生命有開始就有結束,這里的“命”指自然規律。
關于如何死的問題,在《尚書·洪范》中講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在這里“考終命”是指可以善終,而“兇、短、折”則指的是夭折或死于非命。人類天性是“好生惡死”,能夠“壽終正寢”得到善終是自古以來國人所渴望的,這體現了先秦儒家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坦然面對。
另外,先秦儒家把死亡與人生價值聯系在一起,認為死有死得其所和不得其所之分。在傳統觀念看來,自殺、他殺等非正常死亡都是屬于不能善終者,更不要說實現生命價值了。所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在先秦儒家看來道義比善終更崇高,如能為了道義而死,為了生命價值而死是值得的,這形成了先秦儒家生死價值觀的理論基礎。
2.“樂生安死”的豁達生命精神
先秦儒家除了能正確客觀地認識生死外,還對生命有“樂生安死”的豁達進取精神。“樂生安死”既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生命精神。“樂生”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積極進取、努力奮斗,實現人生理想與生命價值。“安死”是指不要懼怕死亡,能豁達面對死亡。“樂生安死”是先秦儒家在生死觀上呈現的一種豁達、積極進取的生命精神。
先秦儒家文化建立在血緣與親情關系的基礎之上,以“仁”作為核心思想。“仁者愛人”思想表現出人不僅珍惜熱愛自己的生命,更具有愛他人的高尚品質,因此當他人生命消逝時會產生痛苦悲傷的情感。
3.“生死俱善”的完美生命追求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先秦儒家認為,對于一個人而言,生和死同樣重要,只有善始善終才能趨向于完美。先秦儒家并不在意生命的長短,而注重生命的質量,提倡在有限的生命里,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朝聞道,夕死可矣。”先秦儒家認為人要為追求真理與正義而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價值。
除此之外,先秦儒家認為不能敷衍了事地對待死亡。死亡是人生路程的終點,對待死亡要嚴肅認真,采取“慎終追遠”的態度。因此先秦儒家倡導我們要重視祭祀,這是對死者的尊重,是對先人的追思,對生命的追思,體現了對生命的敬重。
二 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生命價值思想
1.“貴生愛物”的生命價值基礎
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是實現生命價值的基礎。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看來,孔子認為生命是基礎和前提,只有在生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死的奧秘。先秦儒家生命觀是建立在“貴生愛物”的生命價值思想基礎上的。
先秦儒家“貴生愛物”的思想還體現在對身體的愛護上,對自身身體的尊重與愛護不僅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孝道的開始。
另外,在對戰爭的態度上也反映了先秦儒家尊重生命的思想。戰爭意味著生命的逝去與犧牲,意味著寶貴生命的不復存在,因此孔子不愿談論戰爭,他曾如此回答衛靈公詢問用兵打仗之事:“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這也從反面論證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意義。
2.“三不朽”的生命價值思想
死亡是人們無法改變且不容置疑的歸宿,那么實現生命價值,實現人生的不朽便成了人們不斷追求的理想。
“三不朽”其基本思想為儒家思想運用,并且逐漸在中國傳統生命價值觀中占據了主導位置。具體而言,“立德”,樹立德業,是指成為有道義之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懷與出眾的人格揚名于世。“立功”,則是指建立豐功偉績于社會和國家。“立言”,是指創一家之言,著書立說,使人類精神世界得以升華。儒家認為一個人可以將崇高的道德品質、豐功偉績、獨特超前有益于社會的言辭流傳于后世,那么生命雖然在自然層面中止了,在精神層面卻得到了永恒。
3.“善生、樂生、榮生”的生命價值判斷
先秦儒家思想以“善生”“樂生”“榮生”三方面作為生命價值的評判標準。
“善生”是指要善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善生”即要求在有限的生命里多行善事,服務他人和社會,以好的品格與道德對待自己及世間萬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里體現了孔子對生命短暫、光陰易逝的感嘆,因此要更加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生命短暫,在短短的生命中做出無謂的犧牲是更加不值得的事情。
“樂生”,首先是指享受人生樂趣。在先秦儒家看來,追求精神的豐富比對物質的追求更會令人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認為人生的樂趣就是學習。其次,“樂生”包含了“樂天知命”的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天命包含外在環境的因素,知命包含著在有限的生命里對人生抱負的追求以及對命運的把握和抗爭。
“榮生”指光榮綻放、受人尊重的人生,也是為仁為義的人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到老都不能為國家、為社會立德、建功、立言,死后個人的榮譽得不到世人的稱贊,這樣的人生則是悲哀的。
4.“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生命價值追求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盡管在儒家看來,生命是寶貴的,但儒家對仁義、道義的追求遠遠超過對生命的重視。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絕對不會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有損仁義道德的事情,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道德和原則。先秦儒家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在人生面臨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極端情況下的選擇。在極端情況下選擇死亡并不是對生命的漠視,而是體現了對生命質量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三 先秦儒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的啟示
當代大學生需要從先秦儒家思想中豐富的生命哲學智慧中汲取精華,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做到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
1.貴生愛物思想,增強大學生生命意識
先秦儒家貴生愛物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生命教育理念。先秦儒家認為人的生命在“天、地、人”三者中是最寶貴的,因此每個人應該懷著感恩的心面對生命,不能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更不能輕易舍棄自己的生命。
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大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消極面對,甚至輕易放棄生命。這種行為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父母的不負責任。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深刻體會先秦儒家“貴生愛物”的思想,吸取先秦儒家生命觀的精華,從中體會生命的美好,并珍惜生命,依靠頑強的意志克服困難。
2.死生有命、生死俱善思想,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死亡觀
先秦儒家“死生有命”的思想,告誡大學生們生與死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代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對死亡缺乏正確的認識,“死生有命”的思想可以使當代大學生坦然面對死亡。
先秦儒家“生死俱善”的思想,啟示大學生要在生命的過程中體現生命的價值,只有積極向上創造人生價值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生和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沒有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創造價值。
3.三不朽思想,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
先秦儒家“三不朽”思想與奮斗、達觀、自強不息等人生態度是緊密相關的,這些思想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首先,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多元化、功利化特征突出。有些人甚至為了金錢和權力不顧道德底線。先秦儒家生命觀“三不朽”思想啟迪大學生注重氣節,堅守道德操守。其次,大學生承受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容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面對困難和挫折容易手無足策。先秦儒家“三不朽”思想中,“立功”和“立言”的思想明確告訴了我們應在哪些方面進行努力,這種主張務實、踐行積極的人生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提供了明確指導。
4.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思想,培養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成仁”和“取義”并非在殺身和舍生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種極端行為是在生命的保存和道義的追求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時發生的,在兩者必須做一個選擇時,先秦儒家將仁義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儒家對仁義道德的追求反映了為社會獻身的生命不朽,這在一定意義上也表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對堅定理想信念的追求。
當代大學生中發生的輕生事件表現了當代大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錯誤認識。這也表現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缺失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先秦儒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可以啟迪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5.善生、樂天知命思想,提高大學生受挫能力
“善生”除了善待生命,為祖國、社會做出貢獻之外,還表現為能坦然面對困難和挫折。當代大學生承受挫折能力低,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和行為。先秦儒家善生思想教導當代大學生積極面對挫折,在逆境中不斷成長和實現人生價值。
先秦儒家“樂天知命”的思想也是對當代大學生提高應對挫折能力的教導。困苦與挫折是引起大學生墮落、消沉的主要因素。生命教育要引導大學生以“樂天知命”的態度正確面對挫折,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以樂觀、坦然的態度超越生命的困苦與挫折,把人生目標放在更有意義追求上。
參考文獻
[1]王威威譯注.荀子譯注[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2]〔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春秋〕左丘明著、王瓏燕譯注.左傳譯注[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