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承德市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基礎教育快速發展。但各縣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影響較大,造成了教育發展機會的不平等。本文利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對承德市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基礎教育資源 均衡發展 空間計量
【中圖分類號】C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22-02
一 空間矩陣的建立
區位相鄰矩陣為一個由0與1所組成的n階對稱矩陣,用來呈現區域間各空間單位的相鄰情況。在空間矩陣的構建中,0代表兩個地域空間單位不相鄰,1代表兩個地域空間單位相鄰。以數字簡單表示為:
二 不同視角分析各縣區教育資源不均衡發展的空間相關性
1.描述統計
根據上表中各個變量的Moran’s I值的研究我們發現,教育投入的Moran’s I值的均值最大,為0.323。因此,在這些變量中,教育資源配置的空間聚集效應最明顯。其次是GDP,其Moran’s I值的均值是0.305。縣區內人口流動對應的Moran’s I值的均值是0.198。財政支出的空間聚集效應最低,其Moran’s I值的均值是0.081。
2.經濟、財政、人口因素的溢出效應分析
第一,經濟溢出效應。研究表明,經濟聚集對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聚集的影響顯著,影響系數是0.988,接近于1。經濟聚集對教育資源聚集產生的溢出效應最明顯,且為主導作用。經濟聚集影響到教育資源的聚集,而教育資源的聚集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聚集,反過來又會影響到經濟的聚集和增長。
第二,財政溢出效應。財政的政策學習機制會影響財政支出的結構,使得相似的財政支出結構在鄰近地區相互學習。研究表明,財政支出聚集對教育資源聚集的影響雖然是顯著的,但顯著程度不如經濟聚集,且其對教育資源聚集的效果也不如經濟聚集強。它的影響系數為0.608,小于經濟聚集的影響系數。
第三,人口溢出效益。外來移民將提高遷入地區的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較高知識和技能的勞動力的遷入對遷入地居民素質提升有積極作用。并激發了本地區對教育的更高投入需求。人口遷徙的交流將導致教育資源的重新整合以及結構調整,這有利于教育資源的配置。
通過溢出效應的分析,發現經濟聚集、財政聚集和人口遷徙對教育資源空間聚集的影響都是正向而且顯著的,同時根據回歸分析,不同因素的溢出效應強弱不同,其中經濟聚集效應最強,財政資源的聚集其次,最弱是人口遷徙聚集。
三 承德市基礎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自然地理條件改善
第一,交通條件的改善。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是改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在山區和偏遠落后的地方多修路,如國家大力發展的“村村通”工程就是很好的方式,改善教育落后地區交通情況,降低交通成本,縮短學生往返學校與家之間的距離。
第二,通過示范效應來影響周邊教育投入。教育資源發達地區樹立先進形象,提供成功經驗,通過示范效應來影響周邊縣區的教育資源投入。我們可以采用樹立典型和榜樣的方式,吸引社會力量來加大教育投入,并將其作為周邊縣市的范例,進而推動周邊縣市采用類似政策共同加大教育投入,實現教育共同均衡發展的目標。
2.充分發揮經濟、財政、人口要素聚集效益
第一,經濟要素。(1)加快教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承德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發展落后地區的預算投入比例,加大教育落后地區資金的投入,在保障教育投入的總量基礎上,確保人均教育資源穩步增長。轉變落后地區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資、技術、人力資本等。(2)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投資額度。堅持政府為導向的教育資源市場化機制,積極協調政府、市場、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規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提供的教育資金,必須保證教育財政經費。財政性教育投入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只有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資額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全市GDP的比例,確保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能保障教育均衡發展所需經費。
第二,財政要素。(1)各級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教育財政制度。保障教育系統運行和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建立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的使用,彌補財政缺口、平衡地區發展差異。(2)加大公共財政補助力度。國家應加大公共財政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加大對承德市偏遠山區、教育落后地區的教育財政補助。加大對在校貧困學生的生活補貼、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等。教育財政的支出更多地偏向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平衡教育資源的地區性差異,努力改善目前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
第三,人口要素。(1)加快人才引進。人口的流動自然會帶動資金、人力資本的流動,人口集聚地區對教育發展的需求就更大,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客觀上帶動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所以,對于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完善人才引入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2)實施優秀教師、學生交流和支教制度。應該強化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人事統籌機制,建立優秀教師、學生定期交流長效機制和不定期巡查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扶持和資金保障機制,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貧困山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工作。
3.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縮小教育資源配置地區性差異的作用
第一,發行教育彩票。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早已明確規定:“可采取多種融資形式籌措教育經費。”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發行教育彩票這種方式籌措一定的教育經費,再由專門的機構統籌管理,專款專用,專項用于支持承德市教育資源缺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扶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第二,優化社會力量辦學的外部環境。各級領導、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強化法制觀念,更加重視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努力創造條件讓社會力量辦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平等競爭,持續發展。努力為社會力量辦學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
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基金制度。創新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嘗試建立“公募”和“非公募”兩種教育基金會。承德目前還沒有足夠資金規模的基金會。我們要建立教育基金會,把扶助承德落后地區教育的發展作為基金會的章程,用教育基金服務承德教育,實現承德教育的相對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有祿.中國基礎教育公平——基于區域資源配置的比較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杜育紅.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顧佳峰.中國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研究——空間計量分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