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效果不明顯的現狀,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尋求改變現狀的方法。
【關鍵詞】高職 學習障礙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58-01
隨著“90后”群體進入大學,在高職院校中,很多教師反映部分大學生從課堂表現、作業考試、言談舉止等方面都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以曠課、上課玩手機、不能完成作業等表現最為突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奮斗目標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職業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高職學生的素質關系到中國產業從業人員的水平,這種現象必須得到重視和解決。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 高職學生學習障礙的心理特點
1.學習基礎薄弱,缺乏上進的動力
“90后”學生從出生開始生活環境相對優越,因此這一代是受寵愛的一代,同時也是被家長寄予厚望的一代。在眾多家長的意識中普遍認為學生的任務只是學習,對孩子的全方位成長沒有足夠的重視。一部分不適應高考制度的學生按家長的意志送進入高職院校,因此他們自主意識表面很強,但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塑造的意識,形成被動應付的心理定式,另外,在高職學習期間壓力比中學小,這些學生容易自我放任,不求進取。
2.學習一再受創,缺乏成功的欲望
“90后”的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經歷了多次教育改革,雖然體驗過“減負”“素質教育”,但這個時代的學生承受更多的還是學習壓力、升學壓力。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使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習慣性自覺脫離教學。他們對自己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已不抱希望。
3.專業認知不明,缺乏就業的信心
“90后”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的嚴密安排下生活學習,個人興趣被壓制,接觸社會的機會少,對就業方面一片茫然,一切依賴父母包辦,沒有為就業儲備知識技能,沒有形成職業行為習慣的意識。
二 解決高職學生學習障礙的對策
1.做好專業認知,引導職業規劃,培養成才意識
通過專業認知,使學生對本專業有一個良好的感性認識。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校內、校外的實訓基地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形成專業概念,為后續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使學生對本行業的工作性質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強化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就業方向,精心設計的教育內容、精心優選的主講人、鮮活的行業案例,無疑都成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專業教育、積極思考職業人生、主動融入大學生活的重要因素。使學生在大學之初就開始全面認識專業與人生,開始思考和設計適合個性發展的大學生活和未來之路。
2.新教法影響新學法,提高參與感、榮譽感
在一些教師身上還有過時的教育觀念,沒有把學生看作是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者,不了解學生的智力結構與類型的差異,對學生的發展強調統一要求和標準,忽視其個性與特長的挖掘培養。廣大高職教師應注意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形式、內容、目標、教師作用、傳遞方式、參與程度、激勵手段、質量控制等方面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指導思想上突出啟發性和學生的主動性,在改革的基點上突出現代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創新的目標上強調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手段上重視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參與感、榮譽感,就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3.構建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滲透職業意識和情商教育
樹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高認可度和自我價值意識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通過成立素質拓展中心、建立學生創業園區、設立仿真實訓基地等,把優秀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創新意識、誠信觀念、競爭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服務理念以及敬業創業精神滲透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開展職業素質實踐和職場文化教育課程,促進與強化學生珍惜自己的職業,樹立職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通過構建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滲透職業意識和情商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定會激發高職學生成長為職場后備軍。
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廣大職校教師肩負著發展職業教育的神圣職責。抓住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