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明確心理健康在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營造氛圍、建立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61-01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協調統一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與壓力,其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逃學、休學、退學、出走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一 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來維護與增進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對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任務、途徑和方法等問題做出了進一步的規范。為此,各高校在具體實施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取得了一些成績,值得借鑒和汲取。
二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1.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創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
中國一直比較重視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首先各高校應當把“服務和諧社會”作為大學生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其次,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對大學生具有一定的陶冶和感化作用,給學生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能促進學生優良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最后,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建立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學習效率,增加生活樂趣,喚起師生對優化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校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努力營造“關心心理素質、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圍。
2.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
目前,中國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心理咨詢作用的卻為數不多。首先,心理咨詢是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性、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心中的技術。高校雖有咨詢機構,但心理咨詢師多是兼職,而且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心理培訓,這樣的師資力量遠不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其次,心理咨詢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新事物,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心理咨詢,認為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并無大礙,對存在的心理問題不夠重視,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有的即使勉強接受也不愿意和咨詢師配合。最后,只有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才能帶領學生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3.加強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消除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讓他們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評價,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弱項,學會用積極的方式面對挫折;其次,當遇到問題時,可先做比較容易的事情,在獲得成功之后,再逐步提高目標,或者轉移注意力去做感興趣的事,以此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緩解心理壓力;最后,利用朋友和同輩心理咨詢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朋友是有過交往的值得信賴的人,同輩是同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會有較為接近的價值觀念、經驗,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這種心理咨詢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
4.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工作
心理學上的“個性”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的區別于他人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具體包括:個險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和個性心理特征(氣質、能力、性格)兩方面。個性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而漸漸形成的。它最大特點就是具有“獨特性”。但個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實踐活動的改變以及自己的主觀努力,個性也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著改變。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工作時,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工作對象的個性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避免一般化。只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結束語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面對當前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每一位大學生都要全面而辯證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確處理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使自己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糾正心理偏差和預防心理疾病,還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因此,高校德育教師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注意觀察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完善并健全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更有效地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日昌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叢書之一:大學生心理衛生[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2]林正范主編.大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