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笛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憑借其優(yōu)美的音色和便捷攜帶等優(yōu)點,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擁有許多的喜愛者,面對眾多的竹笛學習者,使用正確和準確的教學方式來傳承就顯得愈發(fā)重要。本文以竹笛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音樂美學對竹笛教學的影響和教學過程中借鑒音樂美學的途徑,總結竹笛教學中音樂美學的體現(xiàn),達到對竹笛教學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的目的。
【關鍵詞】竹笛教學 美學 影響 途徑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75-02
在竹笛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不僅包括了諸多外在因素,如教學設備、教學環(huán)境、教學素材等因素,而且還應當涉及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這一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使用地教學方法應不局限于一種方法,優(yōu)秀的竹笛教師并不是簡單地將竹笛的演奏技巧和樂譜知識教授給學生就可以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了,而應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竹笛音樂中所存在的美,從而自然真實地表現(xiàn)出竹笛音樂藝術,這也就說明了竹笛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到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
竹笛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竹笛除了作為一個演奏樂器來說,更多的是被視作文人雅士的特征。因此,就這一點而言,竹笛教學并不能只是形式上演奏方法的教授,更多的還需要運用美學知識來讓學生體會竹笛音樂藝術中所獨有的文化底蘊。然而,在快節(jié)奏的當今社會中,盡管學習民族樂器的人越來越多,但往往大家是將樂器的表演視作一項技能,卻忘記了樂器的演奏過程中應包含的韻味,使得越來越多的民族樂器的演奏失去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底蘊,因此需要教師運用準確的知識來正確地引導。
一 音樂美學對竹笛教學的影響
在竹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授的便是演奏技法和樂理知識,通過教師的教授,讓學生將書面上的樂譜轉化為聽覺上的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就應當開始穿插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竹笛音樂的表現(xiàn)能力。對教師而言,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抽象的音樂美學知識對學生之后音樂學習道路的影響,才能夠準確地把抽象的知識結合到理論知識和實踐演奏中去。
1.對審美的塑造有重要意義
在竹笛教學過程中灌輸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音樂審美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意義。塑造審美看似對于竹笛的實際演奏并沒有多大的效果,但實際上,在對一首樂曲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演奏之外,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演奏技巧和音樂效果,往往會通過查詢相關的音頻資料來參考不同演奏者的表演。音頻資料的繁多除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之余,還讓學生面臨了如何選擇所欣賞和學習的版本的問題。如果在此之前,竹笛教師就已經將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教授給學生,那么在面臨這一問題時則要容易解決得多。
事實上,對于音樂美學這一抽象的概念知識而言,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而是讓他們掌握到音樂美學的實質,體會到音樂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只有把握好這一實質,才能夠體會到音樂中所具備的韻味。在竹笛教學中學習這一實質,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在面對不同層次和內容的音樂作品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2.有利于音樂表現(xiàn)美的創(chuàng)造
在審美能力塑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生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來說會有進一步的提升。每一個竹笛的演奏者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在塑造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會統(tǒng)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美的理解和定義,但就音樂的表現(xiàn)而言,并不要求每一位表演者都會相同的表演。每位竹笛演奏者均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在演奏時應在一定的框架下自由地發(fā)揮對音樂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用自己適合和理解的表演手法來展示音樂作品,因此每一個演奏者的表演都應有所差別,這就是源于對音樂美的理解和學習。
通過這兩點的總結,能夠看到在教授竹笛的過程中,引入音樂美學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對于提高竹笛教學質量和實際的竹笛演奏效果而言都有很大的幫助。
二 竹笛教學中引入音樂美學的途徑
音樂美學知識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而言有重要作用,而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直接將音樂美學的概念告知學生就完成這項內容的教學了,需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才能夠成功地引入音樂美學的知識。
1.音樂要素的學習
這里所指的音樂要素并不是簡單地學習樂理知識,而是將這些音樂要素和樂器的情感結合起來,賦予音樂作品更多的表現(xiàn)能力。在拿到一首音樂作品時,除了完整地演奏這首樂曲之外,要想進一步提高演奏效果,就要對作品中所面對的漸強、減弱、換氣等音樂標記符號進行標注和分析,仔細地考慮如何將這個符號融入到音樂的表演中,并且通過符號來加強、放大樂器的音樂情緒,賦予樂器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
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已經強調了這些符號,但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就能發(fā)現(xiàn),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細致地把握住符號背后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人情況,因材施教,將音樂符號和學生個人的知識和理解能力結合起來,讓不同的學生演奏出專屬自己的表演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樂曲的含義,才能夠更加細致地詮釋出音樂作品的意義。所以,在竹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帶領學生找到最適合學生的表演和表現(xiàn)方式,快速、準確地通過音樂要素來表達音樂的情緒,提高音樂表現(xiàn)效果。
2.音樂意境的體會
通過音樂意境的體會過程來引入音樂美學,教師需要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進行教授,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時代背景,更好地推動一首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要想體會音樂意境,首先就要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是什么,再由內容升華至意境地體現(xiàn)。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往往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區(qū)域或者歷史背景下,有目的地用音樂來表現(xiàn)畫面或者情緒。因此音樂作品中不僅具備鮮明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而且還能夠聽到情緒標志。一首音樂作品中通常包含多種情緒,從興奮到低落,用跌宕起伏的旋律線條來表現(xiàn)輾轉反側的情緒和畫面。只有演奏者在演奏前對一首作品的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后,才能夠明白這首作品所描畫的畫面是怎樣的,才能夠準確地表達出音樂的意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音樂背景的相關介紹,來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意境有所了解。
3.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
通過實際的演奏將音樂要素和音樂作品的意境結合起來,體現(xiàn)音樂美學。竹笛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將樂譜通過實踐表演出來。只有將上述兩者做到虛實結合,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演奏效果。
三 結束語
對竹笛這種民族樂器的教學而言,演奏技法的掌握尤為重要,但賦予音樂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卻是現(xiàn)在的表演者所或缺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們更加準確地把握了音樂作品的內容,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通過音樂美學相關知識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塑造音樂審美能力,提高音樂表現(xiàn)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這正是一首音樂作品所需要的。只有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滲透進音樂美學的身影,就能夠讓學生將美學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竹笛音樂演奏當中,這樣音樂作品才更具感染效果。
參考文獻
[1]靳振彪.竹語清音 蕩滌人間——中國竹笛之人文詮釋[J].音樂時空,2013(5)
[2]邱鍶.論音樂美學理論對提高竹笛演奏藝術水平的指導[J].黃河之聲,2012(4)
[3]劉鴻兵.論美學對竹笛教學發(fā)展的影響[J].大眾文藝,2009(2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