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筆者在教育教學中得來的經驗,提出歷史教育與科技教育緊密相關的觀點,并探討了如何整合歷史教育與科技教育、如何利用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利用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組建興趣小組、開設歷史講座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研究能力。
【關鍵詞】歷史 科技教育 整合 科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01-02
歷史是文科教育,常常被認為與科技教育沒有結合。在各級各類科技活動中,我常常感到自己所學的學科無用武之地,好像一提到科技,人們馬上聯想到的便是物理、化學、小發明小創造,在輔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活動和比賽時,我也常常拋棄了自己熟悉的學科知識而帶著學生開展自己并不熟悉的植物學、動物學方面的研究項目。
一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
在中學歷史課中有很多科技教育的素材,教師可以以中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不斷發展的生產技術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以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以研究性學習體驗科學家的研究活動。
第一,通過中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講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通過上述講解,說明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并對世界發展作出貢獻,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通過生產技術的進步作用,讓學生認識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春秋戰國時期,耕犁的出現、牛耕的運用,鐵農具的使用。這些生產技術的出現和新工具的發明,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公田外產生私田,從而產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封建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又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新發明不斷: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進入“蒸汽時代”;1807年,美國富爾頓的汽船試航成功;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并于1825年試車成功。這些新機器與技術的出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最終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當時世界的三大進步潮流。
第三,通過科學家的事跡講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如通過講述張衡發明地動儀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鉆研精神;通過講述華佗發明麻沸散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創新精神;通過講述布魯諾犧牲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精神;通過講述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求索與創新精神;通過講述諾貝爾發明炸藥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大膽實踐與獨立創新精神。
第四,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高中初中課本中,均有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的安排。如高一的“新中國社會生活變化調查”、高二的“如何評價拿破侖”、初一的“學寫歷史小論文”等。歷史教師結合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查找資料、提煉論點、撰寫論文、修改論文,是一個探究性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過程,與平時接受性的學習是迥然不同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進行歷史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 組建興趣小組,開展更有深度和難度的歷史科學研究活動
僅靠課堂教學想讓學生開始歷史科學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選擇成立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更有深度和難度的歷史科研活動。歷史課外興趣小組以自愿報名參加為原則,對歷史成績優良的部分同學做好思想工作,讓他們堅持參加小組活動,且發揮骨干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到有趣則來,無味則去,興趣小組自然要有趣味。為了保持組員穩定,達到活動預期目標,只有準備充分,才能效果良好。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形式應多種多樣:聽教師講解、講故事比賽、看歷史資料、出歷史園地、聽戲劇錄音、看幻燈投影、看錄像放映、搞外出活動。學生興趣盎然,活動秩序井然。在現有的情況下,教師的講解是主要形式,講課前應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從長期積累的資料中,事先確定講課內容。
三 開設歷史講座
在全國和當地有重大慶祝或紀念活動時,向學生開設歷史講座,以普及歷史知識。在國慶到來之際,就可以開設“共和國的生日”等歷史講座,既可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印象,還可開闊他們的眼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學校的科技活動周期間還可以以“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發明大王愛迪生”等為題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精神。
四 開展學寫歷史小論文活動和外出考察活動
普洱地處中國南疆交通要道,是普洱茶的故鄉,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茶馬古道,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學生雖不可能像宋朝學者劉彝說的那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組織全班學生外出活動,或者組織歷史興趣小組外出活動。我們還可深入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建筑、原始信息傳遞方式等。在外出考察后,可引導同學撰寫歷史小論文,小論文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注重選題新穎,不必要寫得很深,但要完整。
五 整合課外科技活動
當今社會,隨著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視,各類全國、全省、全市等各種級別的科技競賽活動層出不窮,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科技創新大賽,在積極培養學生科技能力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動員、輔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大賽。這樣作為學生的展示平臺,他們可以把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科學成果拿出來展示,體驗科學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他們還可以通過大賽,不斷完善自己,認知自己的科學研究水平,為其科學家之路邁出第一步。
讓學生具備批判的頭腦,學會理性地思考。作為一名校內科技輔導員,我感到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吸取更多的科教經驗,為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出一分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