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教學論》內容的解讀,提煉出夸美紐斯的基本觀點,針對其提出的“教育是一門藝術”的觀點進行詳細論述,著重闡釋“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的啟示。
【關鍵詞】《大教學論》 教師 藝術性 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02-02
一 解讀《大教學論》
捷克籍民主主義教育家和實踐家——夸美紐斯被后人尊崇為教育發展史上的“哥白尼”,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奠定了西方近代教育理論?!洞蠼虒W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在教育發展史上有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教育者,《大教學論》是必讀書目之一。
夸美紐斯生活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60年代。在歐洲,這個時期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是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當時的捷克是中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反封建的新教勢力較強、文化教育比較繁榮的國家?!洞蠼虒W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的。因此,書中較全面地論述了改革中世紀的舊教育、建立資本主義新教育的主張,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學體系。另外,由于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哲學、文教等一切領域的反封建斗爭,幾乎無不披著宗教的外衣,采取神學爭論的形式。因此,夸美紐斯的世界觀和教育觀帶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
《大教學論》的正文共有33章。作者在每一章都采用大量的比喻,選取大量生活中的常見事例,內容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夸美紐斯提出的許多觀點在當時是重大的改革和發明,有些觀點依然被后人推崇至今。如《大教學論》的扉頁和《致意讀者》,提出了寫作此書的主題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彼闹饕康脑谟冢骸皩で蟛⒄页鲆环N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和寧靜?!边@些觀點在當今看來仍然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引人深思。又如“班級授課制”仍然是當今教學的主流模式,他提出的適應自然和五條基本原則也對后人改革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思想的改變,有些觀點已經不適合當今的教學了。如他有些觀點具有濃厚的神學氣息,過于強調對上帝的虔誠;他指出:“學生只能得到適合他們班級的書本”,這個觀點在現代社會已經顯得片面了,因為學生除了要學習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外,還要接觸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在闡述便易性原則時,作者認為一切功課應采取同樣的安排和對待,課本也應用同一本版本。我們知道,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同樣知識的效果和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對待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安排和對待。我們也知道,不同地域的學生存在本土文化的不同,因此,用同一本版本的課本也是不合理的;在論述教學的簡明性與迅速性原則時,作者認為“每班只能有一個教師”,“每學科只用一本書”,“全班應得到同樣的練習”,“一切學科與語言都應采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授”。這些觀點都存在片面性。另外,在闡述語文教學法時,很多觀點和方法已經不適合現代語文的學習,如他強調語言都應采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授。
總的來說,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研讀此書,對初中語文教學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
二 《大教學論》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的啟示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的扉頁和《致意讀者》都提到寫作此書的主題,即“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誠然,教學不應僅僅是一門藝術,它同時也應該是一門技術。但筆者認為,從側重點上來看,語文的教學側重于藝術化的教學。
語文屬于文科類的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言課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也就是說,如何引導學生高效的領悟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尤其是“美”成為了當今語文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當今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考慮:
1.教師言語表達的藝術性
對于語文學科,教師的言語尤為重要。教師的言語對學生往往起到示范的作用。因此,掌握教師言語表達的藝術性不僅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教師言語包括:課堂教學言語、教育言語、交際性工作言語。課堂教學上常用的是課堂教學言語和教育言語。由于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和人文性都很強的學科,使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正確使用教育言語顯得尤其重要。語文教學中,教育言語過多,就會被誤認為在上政治課;過少,又會被理解為忽視人文性。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言語和教育言語是因時因人靈活地結合在一起的,兩者之間無需刻意轉換,也無需刻意掩飾。錢夢龍先生把教學生認字讀書命名為教學的藝術,善于把枯燥的教學提升為藝術的創作。如他在上《死海不死》一課時:老師說:“你課前有沒有看過這篇課文?”(學生搖頭)“那你怎么能回答得這樣正確?”學生說:“我在地理課上學到過。”老師說:“啊,真好!地理課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語文課上,這叫知識的‘遷移’?!保ò鍟?/p>
這看似普普通通的對話,但它所產生的效果卻不普通。錢夢龍先生靈活利用學生的回答,巧妙地將課堂教學言語和教育言語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掌握了學習方法,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活動的藝術性
教學活動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教師通過板書、問答、言行等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著教師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和藝術的創造天賦。錢夢龍先生倡導的“導讀法”就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的藝術性。他的課是“活”的課,是“導讀的藝術”。在錢夢龍先生的課堂上,教師是高明的指揮家,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奏出了一首首優美的交響樂。如在上《愚公移山》一課時,他針對“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這一句,問學生:“京城氏家里那個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參加移山勞動,他的爸爸肯讓他去嗎?”一下子就把一篇平實的說明文激活了。
藝術的東西總是抽象的,讓人很難琢磨,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無論它怎么變,都脫離不開“美”的精髓。教學這門藝術也是一樣的,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更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因此,那些犯教條主義錯誤的老師所上的課很難成就優秀的教學。這也就是為什么眾多優秀的語文教師能取得很大成就,而他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盡管大力地宣傳和推廣,仍然讓很多普通老師難以企及的原因。
如何達到語文教學藝術的境界?筆者認為:
第一,語文教學藝術的落腳點應在教學內容上。教學內容的好壞取決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綜合運用的程度。首先,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因此,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至關重要,教師通過反復研讀文本,抓住文本的精華、精髓所在,相當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教學的方向,這樣教師方能自信地在課堂上游刃有余,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名師的教學形式或一味地追求教學方法的實施。其次,體現在教學設計上。教學設計是教師把對文本的解讀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循序漸進地傳授給學生的一種預先安排。這就要求教師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具有比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任何一節好課都離不開教師的優秀素質。教師的素質分為一般素質和附加素質。作為一般素質,愛崗敬業是前提,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是關鍵。教育是人類的一項特殊活動,初中老師面對的對象不是死的產品,也不是發育成熟的客戶,而是脆弱、敏感、尚存在很多未知數的未成年人。這個階段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敏感又充滿矛盾心理的青春期。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教書育人的典范,同時扮演著多重的角色。這些特殊性使得教師必須要比其他崗位具有更高的熱情和更嚴肅的態度。初中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或許會產生厭煩心理,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教育能力。這種能力要求在教學工作中能靈活運用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師還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語文是要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古今中外文化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因此,優秀的教師離不開廣博的知識——這里的知識不僅僅局限于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包括與本專業和教育有關的其他知識。
除了基本的素質以外,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備思考、觀察的能力。善于思考和觀察有助于教師的成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從而不斷地實現教學的科學化創新。因此,寫教學日志是每位教師必須養成的好習慣。其次,應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我們時常發現,盡管我們在備課時把文本分析得很透徹,將教案設計得很精美,在實際課堂中仍然可能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這時,隨機應變的能力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師能夠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靈活更改自己的教學方案,這是實現有效性教學的重要因素。再次是語言組織能力,雖然每位教師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但筆者認為駕馭語言的能力對初中語文教師尤其重要。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掌握一些語言學的知識和演講、朗讀方面的技巧。最后是心理調節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批改作業時間長,學生學習成績成效不明顯,可能需要兼任班主任,再加上生活、薪水等問題,造成許多教師心理壓力太大,教師很容易走入崩潰的邊緣,從而自暴自棄,對工作失去熱情和責任。因此,優秀的教師應該適時調整心態,學會適當放松。
參考文獻
[1]〔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鄭桂華、王榮生主編.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