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覺思維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實踐表明,直覺思維能力與閱讀、寫作能力關系密切,提高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對提高閱讀、寫作能力極為重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 直覺觀察能力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04-01
中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好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進行。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的直覺思維沿著健康、正確的軌跡發展。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呢?
一 教師引導學生從欣賞物景中生發情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直覺觀察能力,主要培養觀物連類、觸景生情的直覺觀察的靈活性。教師要根據作文需要,把直覺思維引向一定的對象,使觀察成為獨立的、主動的直覺過程。
如課文《春》是初中生直覺觀察、觸景生情的好范文。教科書上明確規定了學習重點有:(1)抓住特點,準確、生動地描寫春景;(2)抓住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這兩點結合起來就可體現觸景生情的直覺觀察的靈活性。
作者按盼春、繪春、贊春的思路進行描繪,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參與其中,和諧地體現了由物景到情景,觀物連類、觸景生情的特點。這幾幅畫呈現在學生腦海,形成了直覺思維形象,將其轉化為深層潛意識后,學生也可由個別的事物連類,引起直觀、直覺,進而形成表象,寫出贊美大好春光的詩文。
二 教師要教會學生景中生情
語文教學的直覺思維過程與美感直覺的心理過程更接近。因此從審美感覺的角度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當他們置身于“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中,當他們徘徊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青城山幽林里,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長江大橋展現在眼前,這些美景必然在師生心中產生愉悅之情,這就是美感,這樣的美感積累多了,儲存于大腦中,在描述畫面或寫作需要時,就會變成自我需要的直覺形象。
直覺思維的培養,主要把對景物、環境、人物的觀察描寫結合,開拓觀察范圍與直覺感受的廣泛性。觀察的范圍包括事物的總體、過程、意義與特征。要注意觀察它各個部分的組合是否和諧、勻稱、合理,以獲得較為準確的直覺印象,這是認識事物的開始。過程,指要從運動中觀察事物;意義,指通過觀察揣摩藏在事物背后的社會價值;特征,就是要對人與事物的差異、個性進行觀察。如學生寫的《風》節選:
風
“嗚——嗚——”,北風呼嘯著。那氣勢,猶如千軍萬馬在空中奔騰、咆哮,仿佛是林海的濤聲時起時伏,又像是被激怒了的雄獅、猛虎在怒吼著,森林可畏。或者不如說它像是一個潑婦在撒野,或是一個頑劣的富家驕子,因為什么事不順心,使著性子,任意地摔打著身邊的一切器物。你看,那晾在場邊上的衣、被、床單,被它扔得遠遠的;你聽,“嘩啦”一聲,門窗上的玻璃被它撞了個粉碎;“?!邸币宦曈忠宦?,門板也成了它出氣的對象,它像是有意地撞擊著門板,放肆地施展著種種無賴的手段;它把灰塵、砂石、枯枝、敗葉,胡亂地拋撒著一直刮得天昏地暗,連整個操場也似乎顫抖起來。我硬著頭皮下了樓梯,和幾個同學一起,頂著刺骨的寒風,踏上了回家的路。
……
風,一個勁兒不停地刮著,給教學樓披上了一層灰蒙蒙的罩衣。逆著北風流動著的河水,“嘩嘩”地,但也是艱難地流動著。水聲與風聲匯合在一起。河面上一皺一皺的鱗波——看來,這兇惡的北風竟然想阻止河水的前進,這豈不是太狂妄了嗎?
……
自然現象中有些東西也像精神現象一樣難以捉摸。風就是這種難以捉摸的現象。這篇習作的初稿表現的風,給人的直覺感受是一個兇神惡煞的形象。老師要求小作者重讀《白楊禮贊》的全文和《秋色賦》的結尾,并給予提示:“風”是不是一個永恒的存在?“樹”的彎而不折象征了什么?于是他作了修改。事后他深有體會地說:“老師提了要求后,我苦思冥想。朱自清先生能夠把荷塘上空那片月色寫得那么優美,我為什么不能把風寫好?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注意觀察,藍藍的天都變成灰蒙蒙的,四周是茫茫的一片。我發現,風是迎面吹來的,水是頂風前進的。望著水,我想,風再大也不能使水倒流,再糟糕的時間也會成為歷史。這樣,就有了思想、意境,也產生了文章的主題。以上說明由與風有關的景物到象征人的思想情操的描寫,既有老師的指導,有對語文知識的借鑒,又是作者敏銳的觀察、直覺思維能力的生動體現。從總體看,作者對風的直覺把握是準確的;從過程來看,也寫出了人物景物和諧配合的流動美;從對意義的揭示來看,也自然深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通過細膩的直覺觀察,形象生動地把握了風的個性特征,由景生情,習作也因此而富有魅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觀念都在不斷地變化,從專才向創新人才的培養,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直覺思維作為一種重要思維,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對語文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經常地、不失時機地通過有效途徑加強初中學生語文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能夠得到發展,語文教學質量定能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