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對學生正確實施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實施直接影響著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 陶冶 健康人格 樹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10-01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從這個概念可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它的正確實施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健康的心理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前提,一個人有了健康的心理,他就會更好地投身于做好事,無私地為社會奉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筆者談幾點見解:
一 陶冶學生的心理情操,促進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西漢教育家董仲舒說:“或人或鄙,陶冶而成之”,從中可知,陶冶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是通過良好的教育情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讓他們在無聲的教育中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陶冶學生心理情操的形式有多種多樣,方法各不一樣,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說明:(1)用校園環境來陶冶。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好比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它能陶冶學生的心理情操,約束學生的有關行為,激發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向更完善的目標發展,美麗優雅的校園、明亮整潔寬敞的教室、豐富多彩的文化走廊、花草并茂的綠地等都起著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因此學校應創設一些美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得到熏陶,形成“破壞環境可恥、愛護環境光榮”的良好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真正創設“校園無空地,處處是教育”的育人環境,把素質教育進一步推向更高更深的層次。(2)用良好的師生關系來陶冶。團結、愉快、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如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用自己的眼神、手勢、音容笑貌、親切的語言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能使學生得到溫暖、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體貼,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又如,學生犯了校紀校規時,教師用寬容的態度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幫助,用自己的真心去打動學生的內心,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所犯校紀校規對自己、班級以及學校帶來的不良影響,指導學生如何去改正錯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自覺地端正自己的行為和品質,形成具有自控能力和正確實施一切行為的健康心理。(3)用人的良好形象來陶冶。有組織地開展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邀請革命老前輩到校講革命故事,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向烈士墓獻花,以敬重革命前輩的奉獻精神,從而學習他們不怕艱苦、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這是一種有效的行為品質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二 培養健康的人格,促進心理素質的完善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挖掘英語教學內容中的良好人格品質,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平時我們所說的人格就是指一個人做人的準則和規格??鬃釉岢隽艘粋€人要以“仁”為本的基本準則和規格。我看作為一個中小學生必須樹立以下兩種心理素質:(1)樹立能關愛他人的心理素質。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曾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因此對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教師要在實施各科教學中要穿插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它落到實處,要利用有效的教育途徑,給學生創設一種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的平等和諧愉快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從而自覺地形成仁愛的心理品質,形成能團結友愛、助人為樂、關心集體、奉獻青春的一些基本素質。(2)樹立處事公平公道的心理品質。為人誠實、正直、處理事情公平公道也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質。培養這種人格,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對事情盡量做到認真細致地分析,明辨是非,知道現實生活中一定要主張正義,懂得為正義獻身才是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其次要教育學生對待別人說話要誠實,做事要公平公道。要培養這種做人做事品格,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任務。如對學生考勤、衛生檢查、校務日志和班級日志的填寫讓學生輪流值日進行評估,要求量化公布于眾,這樣可以能讓學生從小培養公正的態度和做人的原則。也可以在高年級中讓學生自由分配任務,培養學生合理分工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三 家長也要樹立教育子女的思想意識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職責,還需要來自社會中各個方面的教育,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所以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重視與家長達成共識,要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讓學生家長打破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理念、舊框框、舊習慣、幫助家長們建立科學的人才觀,樹立現代教育新思想,從而學生家長協同教師共同教育學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友好的同學關系,培養向上、積極、助人為樂的良好心理健康素質。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