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也不斷進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除了對學生的課內知識進行相應的教學外,拓展閱讀也逐漸被重視。本文通過描寫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現狀,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來加強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拓展閱讀教學 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18-01
一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有一個積極的態度,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領略中華文化和文字的魅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狀況,通過鼓勵學生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圖書進行閱讀,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語文拓展閱讀的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同時也有利于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2.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不同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拓展閱讀教學的讀物種類一般比較多,涵蓋的知識面也比較廣,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和內容,當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感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拓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雖然都是通過閱讀課外讀物來開拓學生們的眼界,然而所選擇的課外讀物都是立足于課本,根據課本的教學中心來尋找相應的題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閱讀材料不再拘泥于課本中,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其他的材料來不斷地積累優美的詞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語言,從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課外拓展閱讀材料不精
雖然很多教師都進行拓展閱讀教學,讓學生閱讀了一些課外拓展書籍,然而很多學生所閱讀的書籍都是按照他們喜好選擇的,雖然內容比較有趣,學生也能夠認真地閱讀,但是閱讀的內容并不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啟示作用。
2.缺少課外拓展閱讀時間
小學生一般在課后要完成家庭作業,有的家長會給學生報補習班,導致學生沒有課外拓展閱讀時間。就算有充足的課余時間來進行閱讀,由于小學生的玩心比較大,他們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來閱讀相關的拓展書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拓展閱讀達不到教學目的。
3.課外拓展閱讀教學過于形式化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忽視了課外拓展閱讀教學的環節。雖然有時教師也布置有關課外拓展閱讀的作業,但因為每個學生讀書內容不同而難以進行檢查,這樣直接導致了課外拓展閱讀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 課外拓展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1.合理安排閱讀的時間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課后作業往往不是很重。要想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拓展閱讀還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從而在放學和放假的時間讓家長進行一定的督促,讓小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拓展閱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也要改變錯誤的觀念,課外拓展閱讀教學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不能占用學生的閱讀時間來趕教學進度,對于小學生們的課外拓展閱讀教學要予以相應的重視,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
2.適當選擇閱讀的書籍
如今世面上書籍的種類繁多,雖然要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需要讓他們選擇喜歡的讀物才能讓他們堅持下來,但是教師還需要在學生喜歡的基礎上,立足于課本的教學內容進行書籍的篩選,從而達到課外拓展閱讀的教學目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教師在篩選書籍的過程中要結合他們個人的特點來進行推薦,不一定每個學生閱讀的書籍都一樣,但至少是學生不排斥的,這樣才能讓課外拓展閱讀順利地進行下去。
3.與學生進行適當的交流
為了讓課外拓展閱讀不是流于形式,教師可以適當讓學生對閱讀的書籍進行優美詞句的摘抄,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積累詞匯,以此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寫作課讓學生們在課上進行交流,通過詢問學生閱讀了哪些書籍、有什么感悟等來增加學生對課外拓展閱讀教學的認同感,讓他們推薦自己喜歡的圖書并說出為什么喜歡來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要想達到課外拓展閱讀的教學目的,教師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來寫小周記和小感悟來檢查學生們是否認真地完成了閱讀任務。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學生重視閱讀,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四 結束語
要想讓學生的知識面變得越來越廣,并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適當地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為學生們選擇正確的讀物并且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課外拓展閱讀教學的順利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良好地配合才能完成,雙方共同努力才能讓課外拓展閱讀教學變得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振燕.有序·適度·高效——談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1):12~13
[2]王曉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的必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25~26
[3]竺柯斌.閱讀課如何圍繞文本語言——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閱讀[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0(6):30~3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