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能給予幼兒美的享受,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快樂地成長。現代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運用正確的方法開展音樂教育呢?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 幼兒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56-01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我認為不僅要重視活動中的認知和道德倫理的內容,即音高、音程、音符和行為行動規范,還要進行運動藝術形成的審美特征以及藝術作品的整體美感效應的教育與滲透;在藝術創造活動中,既重視技能技法的訓練,又要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
我在教幼兒學唱歌曲《小樹葉》時,就不局限于讓幼兒單純地學會唱這首歌曲、掌握曲調。而是通過學唱這首歌曲,達到認識、了解季節特征與變化的目的,并把音樂、文學等藝術中的共同審美要素加以溝通。
我讓幼兒欣賞童話《樹媽媽和樹娃娃》,帶領幼兒到室外去看望白楊樹媽媽,啟發鼓勵幼兒對樹媽媽說句安慰話,讓樹媽媽別再傷心,再結合反復聽幾遍歌曲《小樹葉》,讓幼兒對這首歌曲的內容有所了解,體驗出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幼兒理解了音樂通過基本表現手段表現情感的基礎上學唱歌曲《小樹葉》,來感受歌曲明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學習用不同的音色、表情,表現歌曲中快樂與悲傷的情感,感受快樂與悲傷的情感,引導幼兒把自己融入歌曲中所表現出來的大自然的意境中,想象著秋風中飄來蕩去的落葉和孤獨的大樹,激發秋去春來的美好想象。我采用了整首跟唱的方法,讓幼兒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的兩個段落,要求能恰當地表達兩種不同的情感。
這一系列活動,將音樂與情感和自然融為一體,使幼兒的審美結構在整體上得到提高,不但能對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產生興趣和敏銳性,產生“創造”的沖動,還能對各種藝術的共同審美要素進行直覺的概括和互相遷移。一方面讓幼兒在審美欣賞和審美表現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幼兒對出現頻率較高的審美特征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經過教師的點撥,使幼兒在日常的自發積累中增加自覺體驗的成分,從而更敏銳地去發現周圍環境中的審美因素。體驗、感知穩定的節拍律動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的開始,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本身包含許多規則,如節奏、音高等。只有嚴格遵循這些規則,音樂才能表現出優美的旋律。
歌曲《坐火車》是一首2/4拍子的歌曲,歡快、活潑,節奏鮮明清晰。在設計學唱這首歌曲的活動時,我把重點放在感知、體驗上,注意了感受在前,理性點撥在后。我利用春游時,孩子坐兒童小火車的實際體驗,有意讓幼兒注意火車接觸軌道有規律的聲響,感受音樂的節奏、力度。學唱時速度稍快,唱“轟隆隆隆隆”時要由弱到強并稍帶跳躍,從而將音樂活動與“坐火車”的游戲融為一體,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的力度、音色及節奏,既獲得音樂知識,同時又激發了審美情趣,提高了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
作為教師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節音樂課活動過后,教師辛苦地一句句教唱,可是孩子卻很難記住歌詞和旋律。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只有感興趣了,才會學得快、記得牢。于是我常常在想,還有什么辦法能把幼兒學唱歌曲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呢?
在學唱歌曲《小青蛙》中,我沒有利用傳統的教學法,為了學唱這首歌曲,而讓幼兒反復朗讀記住歌詞,也沒有一句一句地教唱。而是將此次活動變成了一次音樂游戲活動,我準備了一些小青蛙頭飾和荷葉等教具,播放歌曲時,請幼兒扮演小青蛙,根據歌曲內容做出相應動作,在荷葉上跳來跳去。幾次游戲過后,幼兒很快學會了這首歌曲,比起枯燥地記歌詞,這種結合游戲的教學方法,幼兒更容易學會歌曲,而且學習興致很高,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機關第一幼兒園還開展了韻律運動教學,這種教學法起源于日本,教師專門前往日本青森松崎保育院學習。通過與日本專家幾年的學習交流,學習到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法。師幼互動,讓幼兒感受、表現、享受快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通過用鋼琴彈出特定曲目,幼兒根據曲子中節奏快慢的變化,用身體做出相應動作,如舒緩的節奏幼兒在散步,突然節奏變得歡快,幼兒馬上做出奔跑動作。幼兒既感受到了音樂節奏的快慢,身體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與其他教育活動相比,音樂教育活動不只是單純的認知教育,諸如音符、節拍的教育,而是幫助幼兒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培養幼兒具有初步鑒賞接受及創造美的能力。換言之,也就是從感知—理解—表現—審美—創造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音樂教學活動的選材也很重要,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來選擇,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立梅編著.幼兒音樂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