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幼兒園的教師,面臨著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實施課程的新挑戰。本文通過嘗試主題環境下的音樂活動教學,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關鍵詞】主題環境 教學策略 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57-01
幼兒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是通過音樂活動挖掘和發展的,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的感覺美、表現美的情感。讓幼兒能更好地在音樂藝術活動中表現音樂,接受美的熏陶,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我們平時在豐富多樣的音樂活動中,在唱唱跳跳、互相討論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音樂、感知音樂,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本領,能唱、會跳、能欣賞、會創造。作為幼教一線的老師,面臨著在主題環境下如何實施課程的新挑戰。我嘗試了主題環境下在音樂活動教學中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實踐。
一 引音樂活動激趣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兒年齡小,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這兩者間的聯系更為直接。因此在主題環境下,以教育活動的趣味性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1.主題環境中,擴充幼兒已有經驗
主題環境下的音樂活動是從幼兒生活中選擇的內容,是切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是幼兒興趣與需要的所在。它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純音樂的東西,而是整合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它與傳統的音樂教育課程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雖然也能根據季節、節日等進行選材,但基本都是教師根據教材預設的,大多數仍是與幼兒的實際需要相脫節。
通過開展“我們愛祖國”主題的一系列活動,幼兒積累了大量的有關祖國的知識,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之情。于是,我選擇了幼兒熟悉的歌曲《我愛天安門》,并圍繞此歌曲開展活動,引導幼兒用樂器、聲勢動作、語音節奏來表達、表現。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民族文化”的系列活動,讓幼兒知道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向幼兒介紹有關少數民族的知識,幫助幼兒了解少數民族的服裝、風俗習慣等,增強他們的知識儲備。
2.欣賞民族舞,激發幼兒自主學習興趣
如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幼兒放在主體位置,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針對此,我請班級中在少年宮學習舞蹈的女孩子,穿上少數民族的服裝,給小朋友表演她們會跳的民族舞蹈。漂亮的服裝和優美活潑的舞姿,激發了其他小朋友也想跳民族舞蹈的興趣和愿望,極大地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借音樂活動展現創新能力
奧爾夫關于音樂的核心觀念之一是:在不斷創新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師要做孩子潛在能力的挖掘者、引導者,培養幼兒在自我探索中獲得知識,增強創造力。
1.探索中,展現學習的創新能力
舞蹈是在樂曲或歌曲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的動作,在幼兒充分感受音樂的基礎上,我和幼兒共同分析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的變化。幼兒在掌握少數民族基本舞步和動作的基礎上,給幼兒提供一個可創造的空間,引導幼兒根據《達坂城的姑娘》《森吉德瑪》等音樂的性質、節奏特點、歌詞內容和音樂形象,自己創編動作,使幼兒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幼兒學舞蹈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2.合作中,建立新型的教學形式
為了保證與發展幼兒自由交流、自主選擇、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空間,在個別創編的基礎上讓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舞蹈種類,再以小組為單位,與同伴合作商量,創編舞蹈動作。最后在集體中進行表演與交流。通過教師與幼兒互動的交流,使幼兒獲得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既受到了幼兒的歡迎,又推動了幼兒的發展。
三 以音樂活動促進全面發展
一個班的學生是一個整體,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這個整體中每一個成員的發展。我認為幼兒園教育是社會大教育中的一個系統工程,音樂教育通過情感的形象感染人,只有樹立整體意識,才能充分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是有個體差異的,在音樂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個體和群體的同步發展。音樂教育要通過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孩子的音樂能力都得到發展。如我班有一個小朋友,他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都較差,動作發展不協調,不愿在集體面前進行表演。因此,對他的要求要相對降低一些,以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為主。當他有點滴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鼓勵,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其學習音樂的信心。可見,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幼兒,注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施以不同的要求,從而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總之,主題環境下的音樂教學活動,孩子們體驗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技能、技巧的練習,而是自主參與、同伴合作、相互協商的愉悅,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開放式的音樂活動,不僅可以熏陶孩子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每一個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為孩子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