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是一個人生命起步和開始發展的階段,幼兒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尚未發育成熟,組織也比較柔嫩,其體質基礎還相當薄弱,體育運動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刺激和影響。在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強社會適應力。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游戲,這些游戲化的體育活動以其豐富的內容情節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尤其在角色分配、遵守規則方面,使孩子積累了同伴合作和遵守規則的生活經驗。在幼兒園的每個體育游戲的設計中,綜合考慮幼兒個體能力的發展,幼兒與教師間的互動、集體性互動及人與物、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等。筆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體育游戲中的滲透談一下看法。
一 體育游戲讓幼兒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
一般來說,體育活動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潑開朗、精神振奮,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幼兒園體育游戲情景的設置,能讓幼兒在通過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自然地練習動作,掌握多種技能。例如在游戲“老鷹抓小雞”中,老師扮演雞媽媽、幼兒扮演小雞,在雞媽媽的掩護下小雞們進行躲閃奔跑的動作,由此提高了幼兒動作的靈敏度和奔跑躲閃的能力。孩子們深入情景,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雞,時而緊張地跟著媽媽躲閃,時而興奮地慶祝自己的重生,在游戲中感受到很多積極的情感。由于年齡限制,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教師也會時刻以游戲的口吻對游戲提出動作要求,對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而言,教師用這種方式進行指導能更好地讓孩子們接受,能使幼兒體驗到體育學習的快樂和滿足,激起幼兒喜愛體育、樂于參與的愿望,并逐漸學會保持自信。
二 體育游戲培養幼兒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幼兒體育游戲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具有連續性,以促進幼兒發展的全面性為原則,其中包括:集合、隊列、隊形;幼兒體育的基本技巧培養——站、立、轉、支撐、滾動等;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的訓練——走、跑、跳、投、攀、鉆、爬;基本技能的發展——足球、籃球等,所有內容都是老師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去進行編排設置,突出了幼兒體育教學的目的性、系統性、連續性、階段性和整體性等特征,孩子們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練習獲得成功。但也往往由于高度、坡度等因素而造成他們的膽怯心理。對此,我們在組織過程中為幼兒制訂了一個遞進式的游玩方案,在具有初步經驗后,再玩更高難度的游戲內容。
大班體育游戲“兩人三足”中,教師提出游戲的要求和規則后,讓孩子們進行嘗試。由于幼兒平衡能力和動作的協調性還不是很好,在合作時都會發生摔跤等情況,需要教師以“你能行”“你真棒”等語言及時給予激勵、表揚,并以參與者的身份來進行隱性示范,消除幼兒的緊張心理,提高其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經過多次練習后孩子們掌握了“兩人三足”游戲的動作技巧,在此基礎上我們規劃出難度系數更高的“三人四足”的多人游戲,來培養幼兒不怕困難努力達到目標的意志品質。
三 體育游戲疏導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在體育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有畏懼、退縮、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擊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這類問題或障礙會使幼兒在社會生活中遭受挫折,若不及早矯治和干預,不僅影響其正常生活和活動,阻礙其身心健康發展,還會由此導致他們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會適應不良,而體育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宣泄緊張和負面情緒,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質。
體育游戲中有大量的基本動作學習,要掌握這些動作,需要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教師要認真分析動作原理,找到重難點,注重練習方法,避免幼兒產生厭惡反感的消極情緒。例如,在大班玩跳繩游戲中雖然孩子們在游戲的情景中練習跳繩,但是教師也要根據孩子掌握的情況,講解跳繩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們通過有效的練習掌握動作要領,克服消極練習帶來的負面心理。另外,在體育游戲中,幼兒能自主探索和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通過游戲的方式對幼兒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疏導和干預,及時消除幼兒負面的心理因素,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此外,體育活動強化了幼兒團結互助、遵守規則的良好態度和品質,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
四 體育游戲矯治幼兒心理不適與行為障礙
對于幼兒常見的焦慮、畏懼、恐懼,或者精力過剩、多動,以及破壞意識、侵犯意識等心理障礙,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體育活動,讓孩子在正常的游戲場景下暴露缺點,并有目的地讓他們宣泄情緒,通過安慰、解釋、說理等方法對造成其行為偏差的內在因素進行改變。老師要創設游戲條件,在各種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遵守規則,也沒有人和他們爭奪玩具,而是通過滿足他們的欲望使他們將內心各種不健康的情緒發泄出來。例如,幼兒喜愛的追捉性體育游戲就是矯治攻擊性行為的好途徑。教師事先要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提出要求或進行行為約束:“如果你能在這個游戲中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打人,不推人,就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當幼兒完全按要求做到后,馬上給予獎勵,強化正確行為。經過多次反復,幼兒攻擊性行為逐步減少,獎勵強化的頻率也隨之逐漸減少,直至過渡到不需要強化也不會出現攻擊行為。這種游戲能使幼兒無意識的體驗變成有意識的體驗,逐步擺脫心理障礙、實現自我控制。
通過游戲的形式來積極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一起來完成某一項工作,由于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只聽從老師的安排,他們想自由組合,因此不要強求,幼兒可以自由分組,不限制每組的人數,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這是合作的開始,而且幼兒的集體榮譽感也有所增強。在一些集體活動中,幼兒可以自覺遵守規則,使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可見,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不僅是健康教育的具體組織形式,也是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幼兒進行心理障礙矯治的卓有成效的途徑,應該把關注幼兒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選擇適合的、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在活動方式和方法的選擇上,應避免單調、死板、機械的被動學習,避免幼兒從不喜歡到厭惡,并不斷被強化,產生消極的情緒。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