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名:傈僳族
籍貫:中國
分布區域: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語言文字: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先后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農民創造的音節文字,還有一種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新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婚姻習俗:如中國大多數民族一樣,傈僳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文化特色:
能歌善舞,風格獨特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其舞蹈因地區不同而異,怒江流域的民間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豎笛(與羌笛相似)、橫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樂器和自制的彈撥樂器達比亞為舞蹈伴奏。舞蹈名稱一般以舞步動作為名,更多的隨樂曲名稱而定。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傈僳人漸漸把模擬動物的原始舞蹈改進成為表現農務的《生產舞》。至今,其舞蹈中還保留了一段模擬動物的打猴子舞,為舞蹈增添風趣。這個舞蹈沒有任何的伴奏與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腳掌跺地作舞的聲音為舞蹈節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美衣相伴,郵票人物
見過中國56民族郵票的人應該對每個民族服飾有所了解,因為郵票中各族人民都身著民族盛裝,傈僳族郵票也不例外。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繡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已婚婦女則多喜歡頭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貝、小銅珠編織而成的。婦女們戴上俄勒,頭頂上的片片海貝如同銀月高懸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眾星捧月。最下端的銅珠,嵌在前額,金光閃閃,給人一種華美、尊貴的感覺。
節日眾多,異彩紛呈
傈僳族民間,過去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所有傳統節日都和宗教祭禮活動密切相關。傈僳族以觀察物候變化確定節氣。民間最大的節日為一年一度的闊什節(年節)。過年節,吃年食和釀制水酒,為祈求五谷豐登,每家都要將第一次舂出的秈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懸于樹上做祭供,還要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間傳說是狗把五谷帶到了人間。年節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飲同心酒。怒江地區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習,屆時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帶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溫泉處沐浴。傈僳族還過收獲節,收獲節大都在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收獲節最大的活動是家家都釀酒和嘗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邊收獲一邊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達旦,盡興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