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舊顏猶在
北京前門大柵欄,曾經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興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義和團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舊繁華。
在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老商業街上,有很多國內外聞名的老字號,如經營中藥的同仁堂,經營布匹綢緞的瑞蚨祥,經營帽子的馬聚元,經營布鞋的內聯升,經營茶葉的張一元,經營醬菜的六必居,此外還有一品齋、步瀛齋、聚順和、長乘魁等都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一排排的老店紅窗灰瓦、錯落有致,體現著傳統的中式風格。近些年加蓋的新建筑則統一改造為朱紅窗閣牌樓、青磚灰瓦白線墻裝點的仿古式建筑,并粉刷裝修立面、規范牌匾。

舊時曾有的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去轉游”的美譽,到如今依舊受之無愧。我曾去過兩次,當徜徉在這些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老字號之間的時候,它們會在你不經意的某一刻將濃縮在北京這一條街里的中國歷史經濟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于你,那種感覺,不僅是感慨,更是感動。
我在此要說的是這眾多老字號當中的一個,一個源自古老東方的手工布鞋品牌。它流淌著皇家血脈,不斷創新;它秉承極簡主義設計,強調自然的平衡,它見證無數偉大時刻,卻始終低調前行。不錯,它就是內聯升。
廣而告之,靠的是服務與質量
老話兒說:爺不爺先看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不論是出門在外,還是晨昏遛彎兒,沒雙老布鞋那可不成。這腳底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老年間那陣子,洋車夫穿的是內聯升做的靸鞋【1】,朝廷文武大員穿的是內聯升做的朝靴,就連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內聯升做的龍靴。
內聯升始建于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自創辦之日起就通過響亮的招牌、精巧的技藝、講究的用料和優質的服務將其產品與服務的核心牢牢定位于社會的高級階層。創始人趙廷是河北武清縣人,他早年在京城東四牌樓一家靴鞋店學徒,由于悟性極高,很快便學得一身好手藝。當時北京做朝靴的專業鞋店還很少,是個市場空缺。依仗著與朝廷內的關系,憑著自己的技術與經營管理經驗,趙廷決定自己辦個朝靴店。經過一番苦心思索推敲,趙延取店名為內聯升。內指大內,即皇宮與朝庭政府,聯升意即穿了內聯升的靴子就可聯升三級,示意顧客穿上內聯升制作的朝靴,可以官運亨通。聽這名兒就表明它的服務對象是皇宮貴戚和盼著平步青云的官場人士。官場之人向來愿意聽到這些吉祥之語,內聯升這個字號自然十分迎合這些人的心理。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稱丁大將軍的貴人的萬兩白銀入股資助下,趙廷在崇文門內東江米巷開辦了內聯升靴鞋店。
內聯升的經營之道,不僅是它的字號好聽,更主要的是選料真實,做工講究,穿著舒適。當時的緞子以南京生產的黑貢緞質量最好,其特點是厚,色澤烏黑光亮,經久不起毛。雖然售價昂貴,內聯升也專門從南京進黑貢緞。有了這樣的做工和選料,內聯升制作的鞋靴自然別具一格。在服務設計上,內聯升幾乎做到了極致。內聯升每次訂做一雙朝靴,都是親量尺寸,試穿樣子,仔細修改制做成靴,絲毫沒有一絲懈怠。據考證,在光緒年間,一雙內聯升朝靴可賣價幾十兩白銀,這儼然成為一般人不敢問津的奢侈商品了。坊間流傳宣統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龍靴,便是專門請內聯升師傅做好后送到內務府的。
趙廷為拉住固定客戶,平時積累了一些來店做靴鞋官員對做鞋尺寸和要求的資料,加上日復一日搜集到的一些當朝王公大臣和顯要官員的靴鞋尺寸、樣式以及其特殊喜好的資料匯編成冊,取名《履中備載》。說到這本《履中備載》,我想起前幾年一部熱播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喜來樂和德福去內聯升買鞋,報上姓名后,內聯升伙計拿出一本賬冊,里頭赫然記錄著喜來樂的姓名、職業、愛好、腳碼大小,甚至連他喜歡穿加厚鞋底的情況都記錄在案,令第一次來內聯升的師徒倆驚詫不已。沒錯,那本書就是《履中備載》。
內聯升對來店做鞋的文武官員的靴鞋尺寸、式樣等都逐一登記在冊,如再次買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據資料按要求迅速做好,登門相送。《履中備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時期的《履中備載》不斷豐富,形成了一份特殊的檔案資料。據內聯升的老工人回憶,國民黨的政界要人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等,都曾派人來買過鞋。
歷久彌新,輝煌依舊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內聯升并沒有成為一個沒落王朝的殉葬者,而是更新理念,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繼續生存并發展壯大,不論朝代如何更迭,統治者如何轉換,人活于世,總是需要穿鞋的。他們開始生產經營禮服呢鞋和緞子面鞋,其服務對象仍然是新的社會上層,廣泛受到激進的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的喜好。這兩種鞋的鞋面、鞋里和底子布都選用當時上好的新料,做工精細,鞋底子薄,輕便秀氣,從政的、為商的都可穿。身穿一件綢子長衫,腳套一雙絲線洋襪,外登一雙內聯升的小圓口千層底緞鞋或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其服飾可算上乘,為最時興、最貴雅者。民國時期,內聯升的緞面鞋,一雙賣三塊大洋,而當時一袋洋面才賣一塊大洋。
我曾在《人民政協報》上看到過有關內聯升的報道,說解放后,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周總理、十大元帥以及其他領導同志,大多愛穿內聯升的千底布鞋。據內聯升的王文林老師傅回憶,他為很多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做過千底布鞋,并且熟記了每個人的喜好和特點。比如,領導們買鞋一般都一次訂做兩雙,而周總理卻每次只做一雙,穿壞再做。郭沫若愛穿布鞋,不論單鞋、棉鞋都到內聯升來做,懸掛在大柵欄內聯升店第二層的內聯升三個大字的匾額便出自郭老之手。1979年美國籃球隊來華訪問比賽回國時,大多數隊員都訂做了一雙特大號千底布鞋。近幾年不少來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回國時,也都買幾雙千底布鞋帶回去當禮品送給親朋做紀念。

解放后,內聯升把官靴的制作技藝延伸到普通的手工布鞋中,從專為達官貴人制作朝靴轉變為面向社會大眾服務。這也是內聯升經營理念的又一次成功突破,但內聯升高端的產品定位卻始終不變,不論是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還是在民主法治的新時代,憑借日益新穎的講究選料和精致做工,以及經過近百道工序完成的千層底布鞋,得到了追逐時尚、追求品質并有較高消費能力和文化品位人群的廣泛喜愛。而新中國的《履中備載》,更是存有大量的國內、國際知名人士訂做布鞋的記錄。
內聯升為顧客定制一雙鞋通常需要兩周到1個月時間,但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內聯升采取措施,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大大縮短制鞋時間,讓國內外游客能夠穿著量腳定制的鞋滿意而歸。同時,內聯升還專門為奧運開發了福履套裝,將富含中國文化的竹簡、如意形狀鞋拔、錦袋等傳統物品與手工布鞋一起納入其中,讓布鞋也變得文味十足。
如今,爺爺奶奶那一輩鐘愛布鞋,不僅僅因其穿著舒適,同時更寄托著對舊時美好歲月的懷念。當下的年輕人也因其特立獨行而鐘情布鞋,一些外國友人甚至買回去收藏。有人說內聯升盛行的時代已經遠去,它的輝煌是以專供皇室的背影為依托的,如今這種依托早已蕩然無存。我卻不以為然,從其誕生到如今已經161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歲月里,它并沒有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也沒有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我只能說它有它存活的法則,在這繽紛的世界,它已然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只知道,它能帶給人們舒適,甚至榮耀,讓人更加坦然地走腳下的路。
我已經決定,今年年末回家,別的不帶,只捎幾雙老布鞋給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