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說,山西的晉商大院尤以深邃富麗著稱。近幾年隨著大院文化的興起,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一些民居大院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些晉商民居與普通民居相比,建筑裝飾華麗,正門、屏門、墀頭、照壁,處處都非常講究,顯露出晉商的富有和其行業上的特色。
其實在濟南古城內苗家巷也隱藏著這樣的一處晉商老宅,雖然其規模不如山西的喬家大院那樣宏大氣派,但當年在濟南老城內也算是一處豪宅了。從這處老宅現存的建筑看,其面積與其興盛時期差距甚遠,但從現存的院落布局和建筑裝飾上我們依然能領略晉商民居的氣派和精致。
苗家巷在濟南老城區的東北方向,其西北不遠就是大明湖,巷子東首以前就是濟南古城的東城墻。苗家巷東西不過240余米,在巷子的中部路北有一處高大的門樓,其現在的門牌號是29號,院中的一位原住居民告訴我,這個院落以前是一家山西人開辦的當鋪,當年該處院落大體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前院是當鋪的柜房,中后院及側院則是東家及家眷居住的地方。查閱1914年《大東日報》出版、葉春墀著的《濟南指南》一書可知,該處當鋪的名號應該是正立當,位置就在今天的苗家巷。

內發券的門樓,城垛式的院墻
晉商家宅講究結構嚴謹,院落呈封閉結構,有高大圍墻隔離;以四合院為建構組合單元,院院相連,沿中軸線左右展開,形成龐大的建筑群,有的構成某種圖形樣式,取吉祥平安象征之意蘊。苗家巷晉商老宅雖地處濟南老城內,但其建筑模式秉承了山西大院的特色,空中俯視整個宅院的布局呈“田”字型,寓意四平八穩,正門開在其東南角,屬于傳統的民居布局。
住在大院東面的楊大爺看到我的到來,跟我聊起了當年的往事,楊大爺今年快八十了,打小就住在這處宅院的旁邊。“我小的時候,這處宅院要比現在大的多,中軸線上是三個不相通的主院,兩側還有側院,合計得有七八個院子吧!那時院子的四周一圈都是青石壘砌的高墻,墻大概有五六米高,墻頭之上有墻垛,就象長城那樣的垛子,遠處看這處宅子就和一處小城堡一樣,那時大門內還有當鋪的木招牌。文革期間院子圍墻上的垛子太顯眼,都給拆了。現在大門內東側殘留的一段院墻有五米多高,依然能看出當年垛子留下的痕跡。”
走進大門,我發現該院大門和濟南地區其它民居不同,該院大門從外面看是四四方方的平頂門洞,但門洞里卻是一處券門,拱起的門洞讓人想起山西的窯洞,也許住在這里的晉商們,希望通過發券的門洞保留家鄉的特色。大門樣式是商人們喜歡的金柱大門,從上門板的軸洞能看出,原來這里是雙門,每個大門都可以用木杠頂住,十分安全。

精美磚雕的影壁,豪華木雕的屏門
作家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在上世紀90年代曾引起巨大反響。文中寫道:“很長一段時間,我查檢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籍,閱讀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終于將信將疑地接受了這樣一個結論: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晉商多年的苦心經營,使他們聚積了大量的財富,而富有的具體體現就是富麗豪華的家宅。這種傳統觀念在濟南苗家巷這處晉商老宅中也得以明顯地展示。
穿過苗家巷29號的高大門樓是一條青石更道,最深處是一座白墻黑瓦檐的照壁,更道西側是三個獨立的小院落,院落分別有各自的院門,中間的院門正對的高墻之上是一座精美的附墻影壁。規整的青石壘砌成墻基,影壁為垂花門樓式,影壁門樓兩側有八棱垂花柱,中間是雙層的額枋。垂花柱,雀替和額枋上雕刻有連續的萬字紋,體現著主人希望家庭和生意都能連綿不斷,綿長久遠。
垂花門樓影壁對過的院門內有一座與之相對應的垂花屏門,這也是濟南老城內現存最精美的屏門。屏門是通往側院的小門,通常有錢人家的屏門都會精心地加以修飾,是建筑裝飾的重要部分。該院這座保存完整的垂花屏門中間是一塊匾額,上書兩字:勤儉。如意云紋環繞四周,匾額的四角各雕刻有一只蝙蝠,象征多福。從匾額上的勤儉二字能看出,山西商人經營理念和治家原則,這也是他們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吧!垂花屏門各部件上都有細致精美的雕刻,額枋上布滿了纏枝牡丹,中間雕刻的是一對男女,象征著富貴人生,垂花柱頭上是錦穗和蝙蝠,都是傳統的吉祥圖案。該屏門上的木雕風格同聊城山陜會館中的木雕類似,整體透露著華麗和細膩,是整個現存院落中木雕的經典之作。

超大尺寸的正屋,氣派非凡的透風脊
中國傳統建筑的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即使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代也是如此。明代的時候,公、侯、親王正堂為七間;五品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由于等級制度限制了民居的發展空間,晉商們無法把家宅修建的更廣闊,但他們也鉆了制度上的一點漏洞,苗家巷29號后院的正屋雖為三開間,但從整個建筑的尺寸上看大得出奇,遠遠望去,后院的這座正屋比兩側其它的民居高出一大截,大有鶴立雞群之勢。正屋上的透風脊高達40多厘米,且頂到了兩端,由于屋脊太長太高,為了安全不得不在中間加修了一個磚垛,用以支撐高大的屋脊。正屋兩側垂脊上也修建了透風脊,這在一般的民居中是很少見的,也體現了晉商借家宅炫耀門庭的觀念。

在苗家巷晉商老宅中還有很多體現晉商風格的地方,如房頂做成向內的單坡形式,將雨水排在院內,稱“肥水不外流”;將門檻做得很高,用來阻擋財氣外溢,這些細節方面無不透露著商人們的精明。苗家巷晉商老宅在其所包融的商業內涵方面,可能還遠不止這些,但這已經充分說明了晉商民居與其它非商業(農耕)民居之間的差別,它們同所有的民居建筑一樣,是我國傳統建筑寶庫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