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對天南地北安守家鄉亦或是漂泊異鄉的人都是一種慰藉。因著地域的不同,飲食習慣自然不同,而中國人的胃口卻可以海納百川、變化多端,不論是鮮辣辛香的川菜、清淡微甜的粵菜、還是五味調和的魯菜,皆被人欣賞、品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佳肴熨帖一方人的胃。
而有一種食物,自從出現,就長久地慰藉著人的胃,總給人質樸和穩妥的感覺。漂泊四方、走南闖北的人,不論在何地,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它就是面食。
面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石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將小麥加工成面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食,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后,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食的原料、制法、品種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如北方的饅頭、餃子、面條、煎餅、湯圓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等。此外,各地又依其地域及民俗,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中國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面食。從南到北,變化萬千的精致面食,不僅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大部分熱量,更影響了中國人對美食的感受,帶給中國人豐饒、健康、充滿情趣的生活。
而說起面食,山東膠東地區就不得不提,膠東環海,溫和的氣候催生農作物的生長,那里的小麥一年兩熟,長勢甚好。而小麥磨成的面粉是膠東地區面食的原材料,經過加工,制作成餑餑、喜餅、面魚等膠東面食,其口感勁道、香甜可口,膠東面食的美味流傳至今早已家喻戶曉。

手藝 寄托
膠東面食的制作工藝考究,底蘊豐富,世代傳承,家家戶戶都蒸大餑餑、做喜餅,尤其是過年過節,各種面食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之物。膠東人杰地靈,這里生活的人們更是巧手靈心,他們在各種面食的制作手法上變換花樣,一樣面食百樣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甚至還加工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工藝品。這些花樣眾多的精致面食,無不讓人感到纖巧細手的靈動和聰明睿智的豐富想象。
煙臺海陽的面食手藝人李秀芹老人做了一輩子膠東面食,迄今已有20個年頭。每當有節日或是海陽有壽宴、喜宴等宴會,李秀芹老人便老將出馬,制作膠東地區節日、宴會常用的花餑餑,比如“龍鳳呈祥”——龍鳳的面塑貼合在大大的壽桃餑餑上,還有幾尾魚兒和幾朵花兒的點綴;“面老虎”制作的惟妙惟肖,前爪和后爪竟有固定的比例;還有“圣吉”、“佛手”、“元寶”等寓意吉祥的花餑餑。

膠東正宗的面食制作具有地方特色,比一般的面食制作要復雜許多。由于精細的制作工藝,它的口感更為勁道香甜。首先在用酒曲發酵的面引子中加入20度左右的溫水,浸泡5分鐘,待面引子融化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面粉、白糖、雞蛋和花生油,攪拌均勻,在室溫下發酵3個小時。這個過程基本完成了前期制作大餑餑的準備工作。
發酵完成后繼續加入面粉,攪拌均勻后再次發酵1小時,此次發酵完成后就可以開始手工揉面的過程,揉到光滑有勁道再做出想要的造型,這個過程最為考究,是制作者心境的體現。做好的餑餑放到燒熱的土炕上再次發酵半小時左右,發酵了三次的餑餑就可以上大鍋蒸了,40分鐘左右出鍋。出鍋以后的大餑餑要放到干燥通風處晾干、晾涼。
喜餅的制作工藝與膠東餑餑的制作工藝相近,區別是花生油的攝入量較大,雞蛋也要多放,面粉做成金黃色。發酵好的喜餅上大鍋,文火慢慢烙,剛出鍋的喜餅香甜可口,勝似人間美味。
散發著濃郁香味的餑餑、喜餅擺上桌,家人圍坐一起,品味著面食的柔軟香甜,也是表達對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如李秀芹老人所說,做面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寄托。千百年來,中國人從五谷中獲得溫飽,而面食營造出來的滿足感,能使人們團聚一堂,吃出感情的寄托,吃出難以割舍的情懷。

寓意 傳承
花樣繁多、精湛卓絕的膠東餑餑在膠東民俗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膠東地區一種古老而又不斷出新的面食文化,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它的蹤影,至今仍在膠東地區家家戶戶流傳著。
逢年過節,膠東人制作面食必不可少。像是過年時,家家戶戶蒸大餑餑用來供奉祖先、財神,魚、佛手、蓮花、壽桃、龍、鳳、麒麟等藝術造型,一般都是作為祭品出現的;膠東的清明節與寒食節視為同一節日,制做“面燕”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家家戶戶都要做,制作出的面燕形象作兩翅展開的飛翔狀,燕頭高昂有精神,寓意迎接春天,取吉慶之意;膠東蓋房上梁也要用到餑餑,到了上梁日,大門旁擺上一對“面老虎”,意為“看門虎”,在梁頭上擺上“福手”,意為“富裕”,在屋脊兩端擺上龍鳳,意為“龍鳳呈祥”,上梁的時辰到了,就開始鞭炮齊鳴,還要扔撒一些糖果和小餑餑。
膠東地區非常重視婚嫁等人生禮儀,這時人們要做一些花餑餑,或饋贈鄰里親友,或祭祖供奉。膠東的習俗男女訂婚要互送餑餑,男方給女方送二十個面桃,女方留下十個,然后回饋男方龍鳳、鴛鴦、金魚、佛手、蝴蝶等四至十對不等的花餑餑。皆取如意吉祥,祈福攘安之美好愿望。
膠東面食這些豐富的寓意都凝結著當地人生活的智慧,是膠東人民對豐富生活的追求,傳承至今,更成為一種讓人難以割舍的文化遺產。但現如今,許多人只知膠東餑餑的盛名,卻從沒體會過其中滋味,膠東面食這門世代相傳的手藝漸漸開始沒落。但值得慶幸的是,膠東許多地方仍有人心痛著面食的沒落,開始想方設法重拾這門手藝,鍥而不舍的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在不久的將來,膠東面食也許不會享譽世界,人人都能品嘗到,但是,只要它慰藉著膠東人民的心,吸引著異鄉的游子,不忘家鄉的味道,不忘初心,它就能在世代綿延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