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的經典臺詞“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你要盡全力保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因為他們必定會失敗,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只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總是能賦予人們正能量,而四川綺香紗集團(以下簡稱“綺香紗”)董事長鄧東卻用親身經歷演繹了中國現實版的《當幸福來敲門》。
28歲成為德國霍爾茨曼公司亞洲區副總裁,32歲辭職回鄉自己成立了四川省東旭物資貿易有限公司并擔任總經理,40歲與絲綢產業“閃婚”,毅然決然地放棄暴利行業跨界投資做絲綢,立志要與“絲綢”定終身,以復興中國絲綢文明為己任。這段頗為傳奇的經歷,對于鄧東而言,成了其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夢想的力量無窮大!”當個人夢想上升到行業使命時,他又將以怎樣的狀態來踐行?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的經典臺詞“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你要盡全力保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因為他們必定會失敗,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只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總是能賦予人們正能量,而四川綺香紗集團(以下簡稱“綺香紗”)董事長鄧東卻用親身經歷演繹了中國現實版的《當幸福來敲門》。
選擇大于努力
人生不過是一連串或對或錯的選擇過程。鄧東今日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選擇對于人的一生多么的至關重要。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就鄧東在菜市場賣菜的起因聽到兩個不同的版本。鄧東自稱是被逼無奈,由于貧窮才放棄學業,“我們那里由于窮,三個男人里就有兩個人娶不到媳婦,我能不著急嗎?”而被鄧東稱為在綺香紗最懂自己的楊子略,卻向記者透露了另一個故事版本,“鄧總祖上就有經商基因,他的父親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萬元戶,他去賣菜,還有別的插曲。本來他已考取了當時最熱門的師范中專,由于當時讀書無用論的盛行,幾個同學在去學校報到的路上,就決定撕掉錄取通知書,去社會這所大學去打拼。可造化弄人,就當鄧總把錄取通知書撕掉的時候,其他同學卻已反悔,這意味著鄧總將無法拿著錄取通知書去正常報到,也無臉回家面對家人。被逼無奈,他乘車投奔了遠在攀枝花的大姐,大姐無奈之下為了讓其自食其力,讓他去菜市場賣菜。”
暫且不論哪個版本是真,但其放棄學業的這一次選擇,為其在賣菜時遇到自己生命中的伯樂——威爾別克埋下了伏筆。也許鄧東天生就是營銷高手,就連賣菜他都能做得與眾不同。他在賣菜的過程中很會與人交流,也很會觀察,會從細微處把握消費者的心理,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取向。同樣是賣一棵白菜,他會根據不同的需要介紹不同的用法,并且還會給出營養搭配的建議,甚至把白菜的每一部分適合做什么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一流的服務態度,童叟無欺的誠信,所以他的菜在市場里是賣得最好的。
1990年的夏天,鄧東照舊在市場里做小生意,此時的他已經從賣西紅柿、茄子、海椒、四季豆轉到賣雞蛋,人來人往的市場里有個外國人特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個老外停在一位老奶奶的雞蛋攤位前,用英文詢問道雞蛋多少錢一個,由于老奶奶聽不懂英語,手足無措得看著眼前的這位顧客。把一切看在眼里的鄧東,聽懂了老外的話,便主動替老奶奶回了話。當老外想要買鄧東的雞蛋時,鄧東堅決地拒絕了,“老奶奶年紀大了,她先賣完就能早點回家休息,而且您開始是想買她的雞蛋,所以您還是買老奶奶的吧。”正是這種樂于助人,先人后己的精神,讓老外對他有了好感。于是,老外用英文問“你能做電氣部主管嗎?”鄧東在還沒有明白那句英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時,就毫不猶豫地回答“No Problem!”這句英文讓老外笑開了花,聰明的鄧東下意識地感覺到有問題,于是輕聲問隨行的翻譯姐姐自己是否說錯什么了,當老外把自己的名片給到鄧東,他才發現眼前的這位名叫威爾別克的外國人就是電氣部部長。也就是在那一刻,鄧東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果斷地將幾百元的東西以五十元的價格處理掉,決定要走進霍爾茨曼這家跨國公司。他先是找到威爾別克,表達了自己想要尋求一份霍爾茨曼的工作。霍爾茨曼也樂意給他一個機會,于是給了他一份筆試題庫,勤奮好學的鄧東僅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把所有題都背了下來,筆試結果顯示,他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了這份工作。
在霍爾茨曼,中國人勤奮、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品質在鄧東身上得以應證。在兩年的時間里,鄧東迅速成長為霍爾茨曼公司亞洲區副總裁。“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霍爾茨曼,霍爾茨曼也造就了我做事嚴謹的習慣。”不夸張地說,鄧東在霍爾茨曼的十年內,完成了他自己的財富積累。
盡管在霍爾茨曼鄧東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他始終感覺缺少什么,“是一種歸屬感,想要為自己國家做點貢獻的迫切心理。”基于這種想法,鄧東義無反顧地辭去霍爾茨曼的工作,回鄉創業,并與妻子一起,成立了東旭物資貿易公司,從事鋼材貿易。
物質財富的日益劇增,讓鄧東有所茫然。直到2008年,他回到家鄉后,看到蠶農背著繭子卻找不到賣家,那一時刻,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被徹底觸動了。“我一定要辦個繅絲廠,來收大家的繭子。”敢說敢做的他,通過與當地政府的多次洽談交流,終于在2009年1月正式注冊成立了綺香紗。“創辦綺香紗,其實是我與絲綢的一次‘閃婚’,先前對絲綢沒有太多的了解,別看我現在三句話不離絲綢,但這都是進入這個行業才慢慢了解、學習的。”鄧東笑著對記者說道。
如果說鄧東的這次選擇是一時沖動,那么根本不會有綺香紗80天建廠投產的奇跡。如果說鄧東投身絲綢行業是一時興起,那么就不會有綺香紗的“黃金絲源”、“溫暖工程”、“新絲享”等打造全產業鏈絲綢企業,跳出絲綢做絲綢,讓絲綢走進生活的創新發展之路。所以,鄧東的這一次“閃婚”,就像楊子略用“偶然中的必然”來形容鄧東成功的因素一樣,是他與絲綢彼此選擇了對方。
夢想的力量
鄧東常說的一句話,“夢想的力量無窮大。”對于鄧東而言,“實現中華絲綢文明的偉大復興”就是他的最終夢想。這個夢想不僅是他孜孜不倦做事的動力,也是其攻克種種難題的強大支撐,同時更是眾多追隨者擁護他的根本。
在綺香紗成立五年的時間里,鄧東的司機已經換了好幾個,他們離開的原因不是待遇不好,更不是鄧東對他們苛刻,而是實在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鄧總的精力相當地充沛,外出考察學習、與合作伙伴洽談、同行交流、商務接待,還有公司內部大量的工作,占據了鄧總的大部分時間,可不論前一晚多晚休息,第二天一早都會很早起床,很多年輕小伙都沒有他的那精氣神,扛不住壓力都走了。”楊子略如是說。
在綺香紗創辦的起初兩年里,各種難題層出不窮,資金、團隊都曾是讓鄧東撓頭的事情。但這一切對于鄧東而言,遠比不上沒有目標,找不到方向更為痛苦。“紡織企業所遇到的困難,我都遇到過,政府投入力度的不足,內部員工由于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培訓,對公司制度有所抵觸,動不動就罷工等等,這些都不足以打敗我。相反我把這些當作是人生的一種體驗。那種不知道做什么,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很空虛,也是最可怕的。” 鄧東若有所思地說。為了讓綺香紗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子,鄧東不惜花費巨資,引進國內著名的戰略策劃咨詢機構——王志綱工作室,在行業率先開啟了“生產+銷售+信息服務”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
“人類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我們有痛苦就得體驗痛苦,我是一個很陽光的人,遇到所謂的困惑,我會讓自己每天都保持最佳的狀態,全力以赴就行了,走到哪里再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綺香紗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現在有團隊,有一幫人追隨,是因為這個組織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現在也有很多優秀的人開始進入這個團隊。之前加入這個團隊的老員工,都表示死也要死在這個團隊里。這就是我們為實現夢想,不停地學習,不停地進步的原因。因為那個夢想已不再單純的是我鄧東的夢想,而是整個綺香紗人的夢想。”
那么,如此忠實的追隨者又是如何被鄧東收入麾下的呢?綺香紗集團總經理楊子略與鄧東相識十多年,為何會放棄自己先前所經營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與其攜手做絲綢?綺香紗絲廠總經理蔡樂平,為何本可以安享晚年,卻又不辭辛勞工作在綺香紗的第一線?綺香紗貿易部經理晏旭跟隨鄧東十多年,又是什么讓其從一個司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貿易部經理?是鄧東的夢想,是他成就他人的胸懷,還有他極具能量的人格魅力。
“我們是中央黨校的同學,認識很多年,得知他為了復興中國絲綢文化而投身絲綢行業,我便覺得這事能成。”楊子略說。“我起初并沒有打算來綺香紗,但鄧總的真誠和他對絲綢行業的熱情,讓我很敬佩。我是純屬被鄧總的人格魅力征服來的。”蔡樂平面帶羞澀地說。“綺香紗招人,更多的是靠講夢想,把我的夢想,絲綢這個行業,綺香紗這個公司講給大家聽,有共鳴的,認可我們的,就留下。之后,再談你想要什么,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都能滿足,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我會提供成長空間,也會提供廣闊平臺。在這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但相比之下這種方法,在企業初建階段還是有成效和可行的。”鄧東的這番話從側面解釋了晏旭之所以跟著他一干就是十年的原因。
“我哪有什么個人魅力,其實就是夢想。就是你們看到的那句話,實現絲綢文明偉大復興,這不僅是我的夢想,也是綺香紗所有人的夢想,中國所有絲綢人的夢想。我的人格魅力源自真正地提高了這件事情的定位,要求這個行業一定要做好。所以大家對我的追隨,不是對我的信任,更多的是信任對絲綢行業的這種傳承,一種敬畏之心,有值得珍惜的東西在這里。”鄧東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道。
學習是種責任
鄧東在綺香紗有自己的一間宿舍,因為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廠里度過。在這間宿舍里掛著一張很有趣的照片。照片是2004年鄧東在中央黨校學習時拍的,照片里是年輕有為的他埋頭讀書的情形,下邊的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盡管這句話在這個時代略顯OUT,但它卻真切地反應著鄧東對學習的重視。楊子略告訴記者,這張照片是鄧東用來時刻提醒自己學習用的。
喜歡讀人物傳記的鄧東,尤其偏愛中國歷史上各位帝王將相的傳記,“秦始皇、鐵木真、努爾哈赤、劉邦、漢武大帝、康熙等等,以及中國近代史都是我喜歡看的,他們打江山和我做企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讀史使人明志,從鄧東身上再次證明了這句名言的哲理性。無論多忙,鄧東每天都會抽出至少半個小時來看書,他坦言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鄧東非常愛學習,在學習上從來不惜花費重金。他先后進入西部經濟學院、中央黨校、清華EMBA、北大EMBA,以及各大培訓機構進修。學習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一兩個月不出去學習心里就會發慌,會感覺自己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在西充已有一幫企業家開始注重學習。“通過學習我有了互聯網思維,有了資本的思維,所以為了我們整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還是需要更多的人走出去學習。因為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充實,也更自信,對于我們這一代民營企業家,現在的學習就是對當時的一種補償,滿足自己對知識和新事物的渴望。如果我不修煉自己,完善自己,怎么對得起綺香紗這800多名員工,所以我必須每天進步,不進步一切都是空談。”
真印象
與鄧東接觸的三天里,記者對其的印象也經歷了幾次跳躍。風風火火是記者對他的第一印象,記者到達綺香紗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會。鄧東為了配合此次采訪,專門在會議室進行了一次由綺香紗主要高管和新進員工,以及本刊記者團隊參加的綺香紗介紹會。在長達兩個小時的介紹會上,他不僅講述了中國絲綢的歷史,也講了綺香紗的三大戰略和三大抓手,讓記者對中國絲綢和綺香紗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率真是記者為其總結的第二印象。盡管他與本刊記者們是第一次見面,但他絲毫沒有偽裝,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沒有一句違心話。楊子略也表示,“工作上有沖突,但絕不會影響兩人的情誼,因為鄧總說的話都是發自內心,沒有經過腦子,所以難免會很直接,會傷人,但正是這種率直,才讓我們搭檔得很合拍。”
當記者看到鄧東與本刊社長酒后微醉,親密相扶漫步在雨后黑夜的背影,頓時感覺到他可愛的一面。如果不是率真,怎能看到如此真實的一面。
愛好打高爾夫球的鄧東,因為絲綢,因為綺香紗,讓他不得不放下了打球這個愛好,五年里在宿舍里的兩套球桿,鄧東一次都沒摸過。這種超人的毅力,讓他說戒煙就再也不吸煙。
“全球80%的絲綢出自中國,可我們自己卻沒有自己的定價權,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我們是抱著金飯碗在討飯。很多企業只是給大企業提供粗加工、貼牌,大部分利潤被別人賺走了。”鄧東的言語間充滿了對絲綢行業發展不景氣的焦急。“中國絲綢已有幾千年歷史,卻沒有響當當的國際品牌,這是為什么?這不僅是綺香紗要考慮的問題,也是中國絲綢企業應該反省的問題,綺香紗就是要成為國際知名的絲綢品牌。”
鄧東認為,真正的絲綢大國走向絲綢強國,需要三個“力”,分別是領導力、品牌力和文化力,而提升全民的絲綢意識是提升絲綢品牌的第一步。“隨著全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絲綢將以更多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因為絲綢具有防螨蟲的功效,對身體健康很有益。絲綢的價值還需要不斷地宣導,但前提一定是有一群有良心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做出真絲綢。“鄧東就這樣不知疲倦地時刻倡導著健康絲綢、科技絲綢的理念。
就是這個做事風風火火、性情率真、超強毅力、極具使命感的一個大男人,傾盡所有為絲綢行業奔走請命,用自己畢生的經歷編織著錦繡絲綢帝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