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國政府出臺了兩項舉措用于限制煤炭進口:一是試圖控制“臟煤”使用,二是重新對煤炭產品征收進口稅。
9月15日,國家發改委頒布《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并決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文件的主要內容包括:禁止生產、銷售、運輸和進口硫分含量高于一定標準的煤炭產品;禁止特定品質范圍內的煤炭運輸超過600公里;禁止在北京、天津、河北、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區使用特定類型的煤炭等。
上述舉措的目的,在于同其他政策合力,起到降低污染的作用,其具體思路體現在國務院于2013年9月頒布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
由于法令中某些措辭顯得模棱兩可,這些措施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仍存在若干不確定性。短期而言,有兩方面最為突出。首先是其中聲稱對電廠使用的商業煤炭,含硫量可以降低要求,而具體的“降低程度”則由相關部門決定。
第二個歧義之處是對東部地區原煤使用的限制,此類煤炭目前主要用于家庭、餐飲企業和小型鍋爐設備等。但在兩種情況下,法令的具體執行都交由當地政府負責。上述兩者累加的結果,就是讓改善本地空氣污染狀況的潛在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執行得當,這些措施應該可以降低劣質煤炭的產量及使用量,其中部分通過擠壓小型煤礦和中間商的方式實現。而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的煤炭消耗量是否已經達到最高峰?
部分評論家以近期趨勢為依據,判定煤炭消費峰值將出現于2016年。從2009至2011年間,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導致煤炭使用量年增7%至10%;而在2012年后,降至僅有2%至3%的水平。
2014年上半年,國內煤炭產量同比下降1.8%,前八個月煤炭進口量下降5.3%至2億噸。據此而言,政府限制煤炭產量的舉措已然奏效,并會繼續致力于關停小煤礦。但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卻在繼續興建新的煤礦設施,尤其在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和陜西省。
有評論認為,這些臨時舉措的目的在于降低煤炭進口規模,在市場供應過量的環境下保護國有煤礦的利益。相當一部分來自澳大利亞和南非的燃煤并未達到相關質量標準要求,盡管他們的熱量值很高。但這些問題不難解決,只要減少輸往其他國家的高品質煤炭數量,將其發往中國即可。
此外,煤炭公司也可擴大洗選煤的比例,盡管此舉會增加運營成本。澳大利亞輸往中國的相當一部分煤炭屬于品相較好的焦煤,而與此相反,印度尼西亞的煤炭熱值含量低,但硫分和灰分含量也低。因此,現有政策并不會限制來自印尼的煤炭進口,但會將其運輸范圍控制在海港周圍600公里內。
10月初,政府控制煤炭進口規模的目的變得更加明確。因為煤炭進口稅被重新引入,焦煤稅率為3%,而其他煤炭稅率則為6%,稅率水平與2005年和2007年相應稅種取消前的標準一致。政府此舉的目的,在于降低進口煤炭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在全球和國內供應過量的背景下,保護本土的煤炭開采產業與工作機會。
上述稅種已于10月15日起生效,預計將給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的煤炭生產商帶來立竿見影的影響,印尼生產商則可以受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保護。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和中國盡管經歷了長達九年的談判,截至目前仍未能簽訂自由貿易協議。
在中國西部和北部,大型煤礦正在相繼投產;與此同時,現有煤礦卻陷入虧損,要依靠當地政府的補貼才能存活。重征進口稅的做法,也讓政府保護國內煤炭企業的目的變得明確。但如果中國發電企業為了繞過現有法規,寧愿使用熱值較低的煤炭,那么污染將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