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名:畬(shē)族
籍貫:中國
分布區域:畬族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語言文字:畬族人主要使用兩種語言,一是畬族自身的語言,即畬語,如今它只在廣東的博羅、河源、增城、惠東、海豐等五縣(市)有約12000多名使用者,被稱為“活聶”,人數占不到畬族總人口的1%。第二種是接近瑤族布努語的炯奈話,屬苗瑤語系。隨著畬族融入漢人社區,大多數畬族轉說客、贛、閩、粵系的漢語。據統計,中國99%以上的畬民使用的是當地的客家方言。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
婚姻習俗:畬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現在的畬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文化特色:追根溯源,民族由來
畬族的民族來源說法不一,有人主張畬瑤同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在畬族中,廣泛流傳著屬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后遷居深山,育有三男一女,依據長幼分別姓盤、藍、雷、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此外,畬族族源還有越族后裔說、東夷后裔說、淮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
保衛領土,英勇抗戰
畬族人民勤勞樸實,在明代抗擊倭寇的斗爭中,畬族人民為保衛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畬族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組織游擊隊,建立革命根據地,閩東畬族地區有70%以上是老蘇區。畬族人民為祖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服飾文化,異彩紛呈
現在畬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于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畬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畬家婦女服裝特色顯著,并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尤以閩東、浙南部分畬族婦女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