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基因測序技術的逐步普及和費用的不斷下降,個性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正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現代醫學框架中,藥物研發通常以人群組和大樣本為基礎,個體差異因此常被忽視。但同一種藥物的療效對每個人都有不同,而某種類型的癌癥在表達上也因人而異。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們需要找到針對特定癌癥樣本的基因表達,另一方面還需通過個性化藥物去匹配這種疾病,以及這位病人。
在這方面比較著名的案例有治療乳腺癌的藥物赫賽汀(Herceptin)。該藥雖然也是一種單克隆抗體,但只有在乳腺癌發生某些病變時才會起效。所以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測試患者對這種藥物呈現陽性還是陰性,這樣就能馬上知道其對患者是否有效,從而減少反復嘗試過程,提升治療成功率。
另外一個例子與抗生素有關。眾所周知,現在的細菌已具有越來越強的抗藥性,這使得許多感染病癥變得更難治愈。在過去,為了確定某種細菌的拮抗性,我們會通過培養基來檢測它能被哪種抗菌藥物殺死。
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耗時幾天,甚至更久,但現在通過DNA測序技術,我們不再需要進行繁瑣遷延的實驗,只用幾個小時就能得出結論。對那些遭遇嚴重感染的患者來說,時間上的差別也意味著生命的存亡。
當然,DNA檢測技術并不僅僅適用于細菌研究。對醫生來說,從解剖學上發現兩名患者之間的不同幾無可能,但基因層面的差異卻會引發人體對藥物完全不同的反應—彼之仙草,汝之毒藥。一些藥物對特定人群有較大毒性,而對另一些人則會起到治療作用。
制藥企業的研發模式也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過去它們的理想是發現拳頭產品,也就是對所有病人都有效的藥物,但在臨床應用中這卻很難實現。此外,隨著人們對醫藥領域盲區認知的不斷增加,市面上的優秀藥物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未來新藥開發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原因很簡單,如果新藥療效不能超越現有藥物,又有何開發必要?
除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隨著個性化診治技術的發展,原本因為適用人群太少,或毒性太高而無法商業化的藥物,現在都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當然前提是,藥廠能夠測試出它究竟適合哪部分人群。這對制藥企業來說,也是絕佳的利好消息。
同樣,中國本土藥企變革研發模式也勢在必行。中國市場的獨特之處在于,龐大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以及東西部發展的不均衡,這意味著當企業在身處這樣一個大市場時,必須快速做出反應,提供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解決方案。就此而言,立足于中國的企業顯然比遠在海外的更有優勢。
科技服務企業,比如珀金埃爾默等也必須持續本土化—要服務這里的客戶,不能僅依靠一條客服熱線,而是要開發出符合本地特點的儀器、試劑、技術和解決方案等,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醫生與病人更好地進行臨床實踐。另一方面,當今的醫療領域研究主要由歐美學界領銜,但歐美研發的藥物未必適合亞洲人的基因群,這給本土企業留下了巨大發展空間。
雖然尖端藥物的研發通常也意味著更高昂的成本,但本土藥企仍應繼續嘗試。事實上,包括學術界、實驗室和研究院等在內的機構都已提出諸多有價值的課題。如果有優秀的合作伙伴和研發資金,本土企業是可以朝著這些方向走下去的。這樣不僅能讓它們避開和國際藥企巨頭的全面競爭,還可開拓新的市場。(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史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