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后,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殼牌(Shell)將以怎樣的形態(tài)存在?這個問題看似突兀,但卻實在。如果明年在巴黎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氣候協議,那么這類能源巨頭的未來將頗為堪憂。依照聯合國氣候談判利馬會議的提議,油氣巨頭們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力拓(Rio Tinto)等集團開采的煤炭,到2050年必須逐漸淘汰。
資源類公司正成為聲勢浩大的草根運動的攻擊目標——化石燃料未來會變得與煙草一樣不受歡迎。中國正努力以身作則,它已同意設立明確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晚在2030年達到峰值,并努力提前實現這一目標。作為二氧化碳絕對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的表態(tài)至關重要,2014年它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對于傳統(tǒng)能源企業(yè)而言,這是一個壞消息嗎?
減排是一個棘手的現實問題,但氣候變暖問題已迫在眉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稱,如果世界要避免升溫幅度相對于工業(yè)化之前時代超過攝氏2度(IPCC稱,超出這一門檻值可能是危險的),排放量最終必須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全球仍處于災難性的升溫過程中,到本世紀末氣溫將升高大約4到6度。為避免災難性后果并讓溫度升高保持在2度的上限之內,全球必須在本世紀中葉以前大幅減少因消耗能源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在2070年前后達到接近零排放的水平。
但眼下的局面卻很難改變。零排放意味著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具有升溫作用的二氧化碳應該被全部封存,或者用植被吸收的方式抵消。眼下的碳封存方案并不絕對可行,另一個選擇是使用替代性的新能源,但至今規(guī)模仍過分偏小。另一種選擇是高效地使用化石燃料,但前提是各國能保證“到2050年實現凈排放為零”。
悲觀主義者稱零排放的目標難以實現,油氣巨頭們對此亦深信不疑。殼牌首席執(zhí)行官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曾表示:“我們需要調整自己對于零碳未來的期望值。”他的理由是未來的能源需求如此強勁,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成為化石燃料的替代選擇。
數字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液供應可能從2013年的5050萬桶/日增至5610萬桶/日,其在全球產量中的份額將從58%提高至60%。這一增長中預計有64%來自北美。既往的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美國石油產量在過去4年增長了400萬桶/日。匯豐(HSBC)的數據顯示,美國產量今年有望增長140萬桶/日。
未來減排的形勢將極為嚴峻。如果全球想完全擺脫化石燃料,只能寄希望于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以及改善現有的能源結構。包括大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全面轉向風力、太陽能、地熱、水力、核能等低碳能源;實現所有交通工具的電氣化,以及住宅和商用建筑取暖和通風的電氣化。
一個問題是,這種能源應用場景會催生出比傳統(tǒng)能源巨頭更大的巨頭嗎?如果有,它們會在哪些細分領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