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頻玩跨界的地產巨頭恒大集團也難抵光伏誘惑,在多元化發展道路上再下一城。
9月29日,該公司宣布以900億元大手筆在張家口投資建設92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之后又通過入股方式進入國藏集團,打造資金平臺,為此次投資做好融資準備。受國內房地產行業調整影響,恒大希望通過多元化布局對過往單一的業務模式進行均衡與補充。
但另一方面,自2012年國內光伏產業陷入低谷后,至今復蘇緩慢、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薄弱。同時,國內光伏政策缺乏協同性、地方補貼政策排他性等因素也令市場不確定性增大。更為嚴峻的是,國際市場上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此起彼伏,如果不能啟動海外市場,僅憑國內需求恐難以支撐行業復蘇。
地產企業跨界新能源之風愈演愈烈。繼恒大豪擲900億投資光伏發電項目后,10月13日,國內又一地產公司金科股份宣布進軍新能源產業。該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出資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金科新能源,預計未來還將通過合作、并購及自行開發等方式參與投資光伏、風能和頁巖氣等項目。
在金科股份看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中國霧霾天氣的加重,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場需求將會大幅提高,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也異常廣闊。此外,光伏、風能及頁巖氣都屬于資源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與該公司所處的地產業在商業模式上存在頗多相似之處。對于目前急于避險的房企而言,業務多元化恰是策略之一,而新能源產業巨大的市場前景也讓金科股份看到機遇。
自去年4月宣布退休、一直以“閑人”自居的史玉柱,卻在資本市場上頻頻出手。今年6月,他以個人名義投資2億美元成立綠巨人能源有限公司,正式進軍光伏業。
成立之初,為迅速擴大規模,資金充沛的綠巨人在全國范圍收購建設光伏電站所需的“路條”。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天價路條”不斷涌現,今年10月國家能源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規范光伏電站資源配置及相關投資行為。對此,綠巨人于今年11月做出業務調整,將此前以收購為主的戰略轉為自主開發,同時更加注重電站質量和收益。
業界普遍認為,盡管目前光伏業存在資源過于集中、歐美反壟斷調查等問題,但由于綠巨人能源瞄準的并非價格暴跌的組件,而是運作發電站,再加上綠巨人的實際業務仍是史玉柱所擅長的資本運作,因而此次投資值得看好。
2014年8月,國家能源局在官網發布了上汽集團發展分布式光伏的經驗,隨之引發行業熱議。作為中國整車制造巨頭,上汽是國內最早涉足節能和新能源開發領域的車企之一。自2011年進入光伏行業后,上汽即走上合同能源管理開發新能源之路。根據該集團的光伏規劃路線,未來三年公司將通過在長沙、寧波、武漢、煙臺等地的基地先建設200兆瓦光伏電站,此后至2020年增至500兆瓦。
由于上汽也是能耗大戶,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減少常規能源的使用勢在必行,這亦是該公司進入光伏發電領域尋求突破的主要原因。而建設光伏電站,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企業高峰電力需求的緊張,并幫助集團實現能源結構調整。
即使此前曾遭遇滑鐵盧,以計算機及外設等為核心業務的長城電腦公司仍未喪失對光伏市場的信心。9月22日,該公司宣稱擬募集現金不超過8.07億元,投資光伏發電站、高性能能源及信息安全等領域,其中光伏電站項目為投資重點。長城電腦打算將此次募集資金中的3億元用于光伏產業,預計總投資為5.3億元。
早在2009年,長城電腦就已涉足光伏業,成立子公司長城能源專注合同加工業務。之后僅用不到兩年時間,其所產公用事業級逆變器就在北美市場排名第一。然而好景不長,2011年長城電腦在美國的重要客戶賽康科技公司(Satcon Technology)破產,其營收亦因此急劇下滑。
目前國家政策正向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傾斜,同時建造光伏電站也有助于帶動逆變器產品銷量,就此而言,長城電腦的投資方向符合當前光伏業發展趨勢。但另一方面,光伏電站項目目前依然存在政策、項目并網及太陽能資源波動等方面的風險。
曾憑借“光伏熱”轉型的“毛巾大王”孚日股份,眼下卻不得不逃離這棵曾給它帶來巨額利潤的“搖錢樹”。11月21日,全球最大家紡企業孚日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將該公司的光伏項目相關生產設備全部出售,評估價值約為5805.8萬元。若該筆交易最終以評估價值成交且在今年內完成,預計孚日將產生約2.3億元損失。
2008年,孚日股份正式進軍光伏產業,彼時正值紡織業蕭條之際,而光伏業卻一片火熱。之后在最初幾年,光伏項目的確給孚日帶來了豐厚回報,但隨后情況急轉直下。受光伏業整體不景氣、國內產能過剩、匯率波動及歐債危機的影響,光伏產品的銷售價格大幅下跌,孚日的利潤空間因此遭到嚴重擠壓,2011年其凈利潤僅為15.7萬元。更雪上加霜的是,負責包銷的德國企業因虧損太大,終止了與該集團的合作。此次清盤光伏項目資產亦是孚日的無奈之舉,或可幫助其改善資產和財務狀況,并將更多精力投入在家紡主業上。
陷入困境的德國光伏業同樣遭受打擊。受業績壓力所擾,德國工業巨頭博世也不得不退出這一領域。自2008年成立以來,該集團的太陽能子公司已累計虧損32.3億美元,在目前產業模式下很難看到盈利前 景。
光伏業產能過剩,以及來自亞洲低成本產品的競爭壓力,導致博世集團在歐洲市場陷入困境,難以達到既定利潤率。更為糟糕的是,彼時中國和歐盟太陽能企業的貿易糾紛仍未結束,這將給公司帶來無法預測的風險,加之能源生產的巨額投入、市場波動以及政府補貼的減少,博世最終無奈剝離這一業務。甩掉光伏包袱后,該集團有望走出財務困境。但對陷入低谷的德國光伏業來說,卻是又一次沉重打擊。
逆境之下,曾風光無限的彩虹集團不得不開出“白菜價”轉讓旗下光伏資產。11月17日,該集團宣布擬以1元人民幣的超低轉讓價出售其全資子公司咸陽彩虹光伏科技,該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光伏電池組件的研發、制造與銷售等。而在此前,彩虹集團還曾以1元價格掛牌轉讓另一全資子公司—彩虹光電材料。
上述兩家公司的財務現狀并不令人樂觀。公告顯示,彩虹光伏科技2013年凈虧9854.56萬元,彩虹光電材料的虧損也達近億元。因此,這兩家公司的評估價值也相對較低,分別為-1.35億元和-9389.66萬元。
彩虹集團旗下的光伏業務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方面與巨額貨款無法及時收回導致的資金周轉困難有關,另一方面光伏產品生產成本高企亦是主要原因。此番剝離光伏資產,或有助于彩虹集團將有限資源集中于重點業務,例如電子玻璃及相關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