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正上演著前所未有的跨境并購熱潮。這主要源于如下兩個原因:一,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其中大部分都以相當低的回報購入了美國國債;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同時海外尤其是歐美的資產價格跌至合理價位。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不斷鼓勵本土企業到境外去尋找投資項目,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該股并購熱潮仍將持續。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另一個顯著的驅動因素是,希望通過海外并購獲得新消費動力、新技術與資源,以及新的商業模式。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及融資功能的提升,相信此類并購的交易規模將越來越大,而并購形態也會變得愈來愈復雜。
就行業而言,中企近兩年在海外的并購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類和技術領域,五礦集團以58.5億美元收購秘魯拉斯邦巴斯(Las Bambas)銅礦即是典型交易之一。該案例也說明,雖然金融危機對全球商品市場的沖擊余波未平,但卻并不影響中國企業繼續將目光放在基礎原料和工業金屬行業上。
不同于以資源類項目為重點的國企海外并購,中國民營企業則更關注高科技、電信和零售等行業。創造2013年中國最大海外并購記錄的便是一家民營企業—雙匯集團,該公司以7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希望從這家美國企業獲得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史密斯菲爾德在美國是非常知名的品牌,許多人擔心收購后美國會失去這樣一個商業典范,而其高質量的加工方式能否保持也令人心生疑惑。此外,如果雙匯將合并后的企業遷至中國,許多美國當地員工將因此失去工作。但事實證明,這些擔心并無太大必要,收購后的史密斯菲爾德與之前相比變化不大,基本還是按照原有模式運營。
然而雙匯卻在收購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阻力,除了上述輿論擔憂外,美國政府對境外企業收購本土企業的政策要求也頗為嚴格,尤其在食品、傳播、高科技、航空等敏感領域。當然這并非美國特色,中企收購其他國家的企業時也會遭遇類似困擾。
相比之下,去歐洲市場并購就要容易得多。由于該地區在金融危機后復蘇過于緩慢,同時目前仍飽受主權債務危機掣肘,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期望被國外公司收購。不過歐洲市場也分為兩部分,一是葡萄牙、希臘、意大利等處在衰退中的國家。如果純粹是為了買入一家企業,在這些國家可以獲得相對合理的價格;但德國就完全不同,資產估值還處在高位,這是因為德國公司的科研技術相對較強,通過交易收購方還能獲得研發資源。
中國企業如今的海外并購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地,一方面積極在北美和歐洲等成熟市場尋找優質目標,從而將海外的技術、品牌等引入中國;另一方面,中企也開始向亞洲、南美等成長市場轉移生產基地并開發新的消費人群,例如巴西、土耳其、越南等新興市場也正涌現出更多發展機遇。相比發達國家,去發展中國家收購的資金成本更低,且增長更快。
實際上對跨國并購來說,地域并非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收購方不應只單單評估某個國家或市場的發展速度,關鍵還是要看通過收購這家企業能夠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企業需要仔細思量,如何才能為自己的公司增值,為投資的這家企業創造價值。
此外在收購前,企業也應考慮清楚產品線上究竟有哪些缺失,哪些企業能夠彌補這種缺失,然后從幾萬個目標中進行篩選,最終確定兩三個前去談判。就此而言,發展最快的地區及行業當然是交易首選,但也不能止步于此。 (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陳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