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月以來,由于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洲反彈乏力,加之中國大陸增長預期下調,臺灣各界的樂觀情緒逐漸消弭。
盡管該地區目前的增長前景要好于一年以前,但全球市場需求依然不旺。相對較高的就業率也并未帶來員工工資的增長,消費者信心脆弱依舊。政府一直試圖應對各方挑戰,年度實際投資額卻大大低于2007年峰值。好消息是,臺灣貿易談判代表已經與新西蘭和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可能會帶來島內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
然而,自貿協定雖然必要,卻并非全部。長久以來。該地區經濟一直受益于其獨特的工業格局—高度發達的信息和通訊產業(ICT),其中中小型企業(SME)又占到總產值的85%。由于這里集中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芯片和品牌電子產品代工廠商,臺灣經濟也常被視為全球增長和科技產品需求狀況的晴雨表。但與此同時,由于堅持出口推動的增長模式,該地區又亟需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實現繁榮。
今年一季度,臺灣地區預估經濟增長率約為3.04%。這個數字表明:島區有能力通過實現出口增長來應對大陸經濟的減速,因為同期面向美國和歐洲的出口額分別實現10%的漲幅。而在此前,由于出口數據不盡如人意,加之美聯儲調減量化寬松力度,外界對臺灣短期增長前景始終缺乏信心。
另一方面,臺灣中央銀行(CBC)自2011年二季度起開始積極干預經濟。島內雖然通脹率較低、生產規模有限,不斷攀升的房價卻使臺灣央行僅有少量調控政策可供選擇。隨著新興國家的市場動蕩在今年一至二月出現高潮,流入臺灣股市的外國資金總量也比2013年年初減少近一半,而資本外流規模卻在同步擴大。
預期未來臺灣財政仍將繼續保持赤字運行,到2015年可能達到-3.5%。盡管外匯經常賬戶盈余高達10%以上,但在缺少新市場的背景下,這一盈余可能會逐步減少。
過去幾年中,臺灣經濟增速一度在2011超過4%,2012年慘跌至區區1.3%,到2013年又恢復至2.8%。如果當前的政治亂象持續下去,2014年的經濟可能還將減速。通脹方面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島內物價飆升近40%,而消費者支出規模僅增長5%。工資停滯與房價飆升共存的局面,令普通民眾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今年3月18日至25日,臺灣抗議者占領“立法會”,反對與大陸簽署服貿協定。但離開這些協定,臺灣能實現繁榮嗎?在過去很多年中,該地區的高速增長都受益于全球一體化,而現如今其只能通過地區一體化來求得繁榮。2012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占到了臺灣出口總額的40%以上。如果沒有這些市場,出口推動型的臺灣經濟或將崩潰。
在亞太地區,未來的區域一體化趨勢正反映在當前進行的兩場談判中: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與此同時,東南亞地區一體化也將在2015年前加速發展。從臺灣角度看,其自然需要更多,同時覆蓋更廣泛地域的市場。
“服貿協議”遭到抵制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被迫做出讓步,同意對此后的兩岸協定加強審議,但拒絕撤協議。這樣的回應,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貿易問題引發的摩擦。而在最近,馬英九還迫于壓力,暫停了一座核電站的施工建設,盡管這一設施目前已完工98%完成。就長期來看,此項決定或將引發更大的不確定 性。
說到底,不管臺灣還是其他地區,如果不能在政治上達成有效共識,經濟就很難取得成功的。反過來,倘若政治決策足夠果斷,卻沒有足夠的經濟增長率作為支持,也只會帶來滯脹。
臺灣需要的是外貿和一體化,而非政治動蕩。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