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進的熱氣加熱了他們的靈魂,他們常常因喜悅而歌唱。”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 · 赫勒敦在其著作《歷史緒論》中說過的這句話,或許啟發了科勒設計師的靈感,一款音樂魔雨花灑產品采用藍牙技術將花灑頭與電腦、手機等播放設備連接,一打開淋浴,音樂就像瀑布一樣噴灑下來,為浴室個人音樂會助興。除了淋浴,科勒設計的一體超感智能馬桶同樣能播放音樂,還實現了暖腳、語音控制功能,并能識別出男女,因為男女使用衛生間的習慣不同,它可以自動掀起放下馬桶座蓋。
衛浴、廚房,科勒這家有14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正在這些熟悉的領地掀起一場具有趣味、品味的家居創新革命。科勒中國業務的主要增長點在新建住宅、商場和星級酒店,科勒公司宣稱,有近一半的五星級酒店使用它們的產品。身為科勒中國廚衛集團市場部副總裁的李泓認為,廚衛行業看上去傳統,其實與服裝業有相似之處。一方面,產品銷得快;另一方面,產品的風格和需求不斷變化,對潮流的判斷尤為重要。
“如果產品投錯了會很慘。”李泓說,這是一個品類細分的行業,比如浴缸主要材料為鑄鐵和亞格力,尺寸又分為1.5米、1.6米、1.7米等,每個尺寸都要投入不同的模具。而大宗的模具費用遠在產品投向市場之前已經投入。根據產品的工藝和材料劃分,科勒在中國的工廠有11家。假設每種設計為一種產品,科勒在中國的產品有上千個,模具近萬個。按照李泓的話說,這個行業的門檻高在“把所有的品類都做好不容易”。
“新產品活力指數”是李泓工作中最常看的數字。這個指數代表的是過去3年內上市新產品占總銷售的比例,數字越高說明產品的更新換代越快,設計風格越能跟得上市場的需求。科勒這一指數在中國達到了30,即過去3年內上市的新產品占總銷售比例為30%,比在其他國家要高。
設計師
如何預知市場的需要?科勒每年召開全球設計中心的交流會,定義未來5年全球的產品藍圖,這是科勒設計的“新產品計劃”。科勒廚衛集團公司亞太區總裁阮家明(Larry Yuen) 是科勒中國策略的指揮者,他說:“我們不看競爭對手,做每一個產品都要想怎么帶領這個市場。”
設計是科勒的長項,它有很多歷史性的創新,比如做出了第一個家庭使用的浴缸,把傳統的陶瓷盆變成彩色。阮認為,在科勒的核心競爭力中,調查方法是一個關鍵。通過“觀察”和“家訪”兩種方式,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被科勒的工作人員記錄下來。對于一些特別敏感、不便直接觀察的衛浴產品,科勒會在實驗室模擬產品的使用環境,并讓消費者填寫一份特制的資料,從中找出提示從而改進產品。
在上海南京西路座落著一個4000平米的設計中心,科勒公司20多位設計師聚集在這里,也包括專門研究人類行為、顏色和材料利用的工作人員。“我們把這里當成游樂園一樣。”科勒亞太區廚衛設計工作室總監陳倫杰說。設計室沒有隔起來,便于創意人員頻繁交流。作為設計中心的負責人,陳鼓勵自行其事的設計師把創意想法和概念圖公開貼在巨大的墻板上。為了激活思維,設計中心備有五花八門的模型。陳坐在一個紙板架起來的櫥柜旁,紙鋪了一地。“我們允許設計師走得遠一點兒。”陳說,“很可能消費者不知道以后要的東西是什么,所以我們要敢冒險嘗試,把設計想法放在市場上試一試。”
設計師通常做出模型或者模型的一部分供大家討論。陳倫杰和同事們使用一種特殊的漫畫法模擬展示消費者的習慣。科勒的“音樂魔雨”設計過程使用了這種方法。一開始,設計師根據把音樂帶進浴室的想法,在花灑的手柄處設計了很多按鈕調控音樂。陳倫杰和相關同事繪制出漫畫,展示使用者從踏進浴室到洗澡的整個過程。就像拍廣告之前先畫出草圖一樣,通過一幀一幀的展現,定格這個過程最簡單和完美的步驟。比較難以想象的地方通過20幀至30幀可以清楚地呈現出來。“在整個漫畫里面要加減什么,就好像剪輯影片一樣。”陳倫杰解釋道。
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看到了那些在洗澡中通常不使用的復雜操作,讓“音樂魔雨”用無線藍牙技術呈現音樂。通過使用這種普遍的簡單技術,使用者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播放儲存于手機、電腦等設備上的音樂,音樂像瀑布一樣從天而降,而使用者在淋浴的同時不需要任何多余操作。
終極體驗者
美國威斯康星州再平常不過的一個下午,科勒集團全球總裁荷拔·科勒(Herbert.V.Kohler, Jr)看上去悠閑自在,他在公司總部辦公室的一處正享受著自己的洗澡空間。實際上,浴缸是本周送來的新作品,他喜歡泡澡體驗后再與設計師討論。荷拔每星期有兩天時間專門審核產品的設計—來自科勒全球四個設計中心的所有產品創意圖,送到辦公室由他過目。不僅是紙上談兵,還有一些設計新作由工程師做出樣品,然后架在一間偌大的空房間里,由荷拔查看評審。
在“新產品開發”階段,組成開發團隊的各部門思考角度大不相同—市場部要提出需求并考慮產品上市的成功;設計師希望打造經典的設計;工程師要實現設計要求又要符合目標成本。用阮家明的話說,設計過程中的難點是成本、舒適感、美感,最完美的平衡點在哪里?
設計的重要步驟是“AD”階段,主要考慮某個需求的技術實現方式。“做設計就像在編舞,先把概念做出來之后再想用什么實現。”陳倫杰對《環球企業家》說:“設計師在考慮設計概念時通常不談技術。”而設計方案的實現是工程師的重要考慮,阮家明從另一方面說:“我們的工程師不能說這個設計做不出來,只能說用多少時間做出來,多少次做出來”。
廚衛產品會遇到耐高溫、防水等特殊要求,“但我們現在遇到更多的問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怎么能讓使用者有最好的體驗。”阮家明解釋說,如果操控太復雜會降低消費者的使用頻度,這樣的功能放入產品會造成額外成本,還有一些科技的使用可能太貴,另有一些會造成體積增大,影響美觀。
70多歲的荷拔是科勒家族第三代繼承人,他嚴守家族的設計和藝術要求,親自把關每一個產品設計,對那些未通過的設計方案提出調整意見,直到它們被反復修改到令他滿意為止。每3個月,陳倫杰都要帶上設計作品到公司總部與荷拔見面。最近的一次陳與荷拔連續討論了6個小時,從傍晚一直持續到午夜。“他(荷拔)像一位畫家,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產品。”陳說:“如果設計不夠優雅,他寧可不要。”
用阮家明的話說,“敢創”是科勒的另一個重要理念。“一個百年企業很容易覺得以前的成功就代表將來,但我們每天都要打敗過去的自己,所以才有一些大家沒想到的設計出現。”阮對《環球企業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