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商場人氣慘淡,一個個熟悉的品牌靜靜地守候著消費者,精心裝點的商品擺放在燈光下,只有營業員落寞地相伴一旁。整個商場中,唯有餐飲業態保持著人氣。實際上,至少五年之前,逛街購物還是人們喜愛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空氣里就透著逛街的氣息,大大小小的商場客戶盈門,生意興旺。那時候,“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加上圣誕元旦“雙誕(旦)”,就足以奠定一年的業績。一旦商場推出滿減促銷活動,白領們幾乎沒有抵抗力,甚至寧可翹班請假也要提前去搶購。最大的滿足,就是排著長隊買單之后,手里拎著一大堆袋子回家。
然而,現實的慘淡超乎預料。2012年,上海百貨業全年銷售規模下降1.1%。2013年,上海54家百貨商場共計實現零售額309.93億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0.2%。這一情況,讓上海不少倚重零售業的中心城區頓失方向,昔日的南京西路、淮海路都遇到了問題。
從消息面看,實體商場乏善可陳。就在6月,娃哈哈在杭州的首個商業地產項目——娃歐商場虧損嚴重難以支撐,原本簽下16年的租期,竟然一年半時間就解約。娃哈哈集團“5年開100家娃歐商場”的計劃言猶在耳,但就像是愚人節的笑話。誰能想到中國首富的開店計劃也敗得這么快?但就在前后腳的時間,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卻享受著愛情、事業雙豐收,京東5月底赴美上市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值近300億美元,僅次于騰訊和百度。下半年,阿里巴巴IPO有望創下歷史紀錄,市值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超過Facebook和亞馬遜。
實體商業的慘淡和電商的走紅,讓人很容易將實體商業的衰落歸咎于電商的發展。但從數據來看,似乎這只是原因之一。電商從2009年開始,迎來快速發展期,天貓和京東年均增速超過100%。即便如此,目前電商渠道零售只占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8%。
誰奪走了實體商業的人氣?
答案之一是性價比。大約在五六年前,一件品牌不錯的男士薄外套,價格在五六百元,如今怎么也是四位數,而且動輒一千七八百;更不用說冬天的大衣和厚外套了。無怪乎很多人感慨,實體商場只有每年力度最大的滿減打折時才能逛,平時逛了也沒法下手。
實體店的成本居高不下,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據上海連鎖行業協會數據,2012年大批便利店在租約到期后,租金從每年15萬元猛增到40萬~45萬元,一些便利店只能關門。另有統計稱,近五年來,廣州商鋪租金平均上漲了兩倍左右;2012年以來,一線城市“黃金”商鋪租金上漲幅度達30%。
可見,電商的挑戰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節節上漲的租金,才是把實體商業送上絕路的幕后推手。實際上,對消費者而言,電商渠道優勢再多,但實體店的氛圍和可試穿、可觸摸的優勢,無論如何難以替代。對于實體和虛擬兩種渠道,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價值。只要實體店能夠提供性價比高的商品,消費者恐怕擋都擋不住。
另一個原因是同質化。這幾年商業地產迅猛發展,實體店的同質化競爭已經十分嚴重。世聯地產對全國103個百貨商店、購物中心和OUTLET的調查顯示,排名前3%的品牌占據了30%的門店數量。在上海,幾乎每一家購物中心都是HM、優衣庫、ZARA等等品牌。商場為了快速盈利,爭奪的都是成熟的品牌,卻徹底拋棄了品牌差異化和自身特色。相比之下,電商的店鋪則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長尾優勢,形成了風格迥異、五花八門的店鋪。
如果回顧美國的零售業發展史,從1950年代以來,美國誕生了玩具反斗城(玩具)、百思買(家電)、家得寶(家裝)、Staples(辦公用品)、星巴克(咖啡零售)、巴諾書店(圖書銷售)、PETs MART(寵物零售)等等一批富有創造力的特色品牌。而縱觀國內,業界自己也驚訝,中國零售業還沒有出現偉大的本土企業。既如是,筆者期待能夠細致入微地把握消費者需求、最大化運用最新科技、持續創新商業模式的偉大的零售企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