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建(化名)近期推遲了他前往胡志明市的旅程,這位在香港某塑膠以及電子制造集團工作的生產經理,每年都要被派往集團位于越南的工廠駐地工作幾個月。不過,因為近期中越兩國在南海上的爭端引發了一越南反華浪潮,面對如此混亂的局勢,他只能繼續在香港待命,“廠在那里,不去也得去,就是等這陣子過了”,在他看來,所謂反華浪潮沒什么了不起,因為越南始終要靠包括港商在內的華資企業發展經濟。
5月以來,中越兩國在南海的爭端愈演愈烈。盡管中國外交部不斷向越南提出警告,越南方面繼續挑釁,且挑釁的范圍不僅僅在海域上。據媒體報道稱, 在這場蔓延到越南大片地區的反華暴亂中,至少有四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約4000名中國人撤離越南。
實際上,這次受到暴亂影響最大的并非中國內地企業,而是臺灣以及香港的企業。香港以及臺灣在越南的投資多過內地。港商2013年占越南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第六位。臺灣則曾經是越南最大外資來源地,根據越南計劃投資部數據,自1988年至今年2月,臺灣在越南投資項目為2294個,總投資額280.49億美元,占整體外資投資額的11.95%,排名第四位。
在越南發生反華暴亂之后,港府迅速做出反應,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約見了香港越南商會的代表,希望掌握越南最新情況,亦表示港府關注在越南的香港商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越南香港商會則表示,旗下八家商會會員的工廠,在這次越南反華暴亂事件中受到破壞,所幸沒有港人受傷。會長蔡冠深指,越南當局已呼吁寫有中文名字的商鋪不要營業,以防受到牽連。不過,由于越南最高層官員已先后承諾,會保障外資廠商的安全及打擊暴力行為,他相信當局可控制局勢。不過,有不少企業為了避免損失以及顧忌人身安全則選擇停工。
“我們的工廠在靠近廣西的邊界地方,這一次暴亂還好沒有沖擊到我們工廠”王立建對記者表示。他介紹,自己所在的工廠從事塑膠以及電子制品生產工作,集團當年從香港荃灣起家,1980年代順應改革開放的洪流將生產部門遷移至廣東,如今因勞動力成本上升,集團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越南。
“越南一個工人每月1000元人民幣可以搞定,招工也不難,但在廣東,3000元一個月也難招工人,而且現在工人對工廠的設施要求十分挑剔。”不過,王立建表示,越南的制造業還屬于剛起步階段,考慮到生產管理的問題,像他一樣負責生產的管理人員,不時需要前往越南的工廠指導以及監督工作。
在越南發生大規模反華騷亂后, 紡織及制衣界立法會議員鐘國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時本港和越南沒有簽訂保障港商的協議, 所以會聯絡保安局、外交部駐港公署及越南當局,爭取簽署有關協議。同時,他又認為,在越南設廠已非港商的首選,因為越南失業率已經很低,幾乎全民就業,當地勞動力已飽和,再設廠就是從其他工廠搶人,勞動力成本將提升。
盡管心有余悸,但生產還是要繼續,王立建計劃將前往越南的行程定在10月份左右,他說,那時候工廠需要應付西方市場圣誕節銷售旺季的訂單,因此是生意上最關鍵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