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我也要!”“不準你碰我媽媽!”“我不要弟弟,我要打死他!”……當爸媽們發現孩子的糾紛常常起源于因一點小事“爭風吃醋”時,一定會驚訝,寶寶怎么這么小氣啊?其實,那全是嫉妒心在作怪。讓我們來看看寶寶們是怎樣打翻“醋壇子”的——
獨霸母愛的“醋寶寶”
當1歲多的合合看到媽媽抱起了阿姨家才2個月的小寶寶時,她立即撲向媽媽,急切地大聲叫嚷,還用力跺腳。
心理解析:
寶寶1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區分“你的”、“我的”等歸屬問題。因為在1歲以前他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不分你我,現在才知道是兩個人,這是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標志。隨之而來的表現便是強烈的占有欲,玩具、食物、物品,甚至爸爸媽媽,都是“我”的,不能分享給別人的。所以,當合合看到媽媽抱小弟弟時,認為小弟弟奪走了母愛,哪能不急紅眼呢?
化解妙招:
媽媽要看到寶寶最初的嫉妒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幫助寶寶建立自我意識。同時,盡量用對寶寶沒有傷害的方式來處理。可事先抱抱自家孩子,再對他說:“你看,小弟弟多可愛,媽媽剛剛抱了你,現在也抱他一下,好嗎?……現在,寶寶也抱他一下好嗎?”或者“你幫幫忙,和我一起抱一下小弟弟好嗎?”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哭鬧,就先放下別的孩子,安慰、親吻孩子,明確告訴他:“媽媽愛你!”以消除他的焦慮,再回過頭來讓寶寶抱一下小弟弟。
欺負妹妹的“醋寶寶”
3歲的洋洋看到媽媽整天圍著1歲多的親妹妹轉,而不再給他講故事、陪他玩就很生氣。看到妹妹在喝奶,洋洋一把搶了過來自己喝。洋洋還趁媽媽沒看見掐了妹妹的胳膊,妹妹大哭。媽媽批評洋洋:“你怎么欺負妹妹,太不懂事了!”洋洋怒吼:“你對妹妹好,對我不好!我不要妹妹,她死了才好!”
心理解析:
妹妹還沒出生的時候,洋洋享受到媽媽全部的愛與呵護,而妹妹到來后,媽媽沒時間陪伴和關注自己了,特權沒了,失落感、嫉妒心就會涌上心頭,還會對所嫉妒的對象敵視、攻擊,似乎這樣做,嫉妒感才能得以化解或淡化,換取心理平衡。
化解妙招:
媽媽首先要理解,二寶的出生會打破原來的家庭格局,讓大寶因害怕失去原有的母愛而產生焦慮感、不安全感。此時不要責罵孩子,給孩子貼上“不懂事”“欺負妹妹”的負面標簽,這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盡可能一碗水端平,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可以邊給小寶喂奶邊和大寶說話,邊洗衣服邊給大寶講故事,保正給大寶的陪伴時間。還可以交給大寶任務,比如幫媽媽把妹妹的東西拿來,幫忙照看妹妹。此時不要忘記表揚,要給他當哥哥的自豪感:“妹妹你真是太幸福了,你看,她笑得多甜,有這么好的哥哥愛護她!”還可以對小寶說:“小寶貝,你知不知道你多幸福啊!別人家都沒有哥哥,你卻有個好哥哥,會照顧你喲!”
故意使壞的“醋寶寶”
方方和多多在家用積木搭火車玩,兩位媽媽在聊天。方方媽看多多搭得很認真,就夸多多:“多多搭得真好……”沒等媽媽說完,方方不高興了:“哼,他搭得不好!”邊說邊把多多搭好的部分給拆了。
心理解析:
隨著運動、操作等各項技能的增強,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寶寶產生了自主性意識,他認為自己是強大的,能干的。同時,由于對自己的認識需要仰賴成人的評價,所以,希望成人能肯定自己的強大、能干、厲害,得到認可和贊許。又由于簡單的兩極思維,認為大人表揚了別的小朋友,就是自己不優秀了。為了維護自己的優秀,自然會吃醋。在方方的心里,破壞了他人“成果”,他人在媽媽的眼里就不優秀了。
化解妙招:
父母首先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好勝心,都想成為大家心中最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好表現、愛嫉妒不妨看成是驅動自己掌握技能的一種動力。但要正確引導,把握好平衡點,否則就像方方一樣,通過拖別人后腿而不是提高自己技能來抬高自己。方方媽夸完多多后,不妨立即夸方方,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當然,夸的時候不要籠統地夸,而要具體,從不同的角度來夸,比如夸多多搭得認真,夸方方搭得整齊,并鼓勵雙方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
喜歡攀比的“醋寶寶”
佳佳看到月月穿了件漂亮的粉色連衣裙,還帶有閃閃發亮的亮片裝飾,很是羨慕。正巧又聽到旁人夸月月今天像漂亮的小公主,佳佳心里更不舒服了,馬上吵著媽媽買和月月一模一樣的連衣裙。媽媽不同意,佳佳任性地說:“我不管,我就要!”媽媽眼睛一亮,說:“你發現沒有,你的裙子上雖然沒有亮片,可是有蕾絲花邊呢!這可是月月衣服上沒有的呀!”佳佳一看,還真是。她心情也由陰轉晴。
心理解析:
幼兒天性愛模仿。模仿不僅表現在動作的模仿上,也表現在對物品的占有上,即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我要有和他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自家有很多玩具了,還一定要買和小朋友一樣的玩具,顯得貪得無厭。如果對方所擁有的物品受到他人的稱贊和關注,就更加讓他嫉妒了,占有的欲望更強烈了。可以說,幼兒想通過對同樣物品的占有來獲得關注、認可以及安全感。
化解妙招:
家長首先要理解,攀比是孩子生活中常有的現象,有嫉妒心也是想彌補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案例中媽媽的做法很不錯,引導孩子把關注點從他人身上引向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到可欣賞之處,以淡化失落感,增強自信。懂得欣賞自己后,還可引導孩子欣賞他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比如,佳佳的衣服花邊很漂亮,佳佳畫的樹好美,佳佳跳舞特別好看。別人也一樣,有他好的地方。不管是誰的,只要是好的東西,我們都去欣賞,這讓我們自己也開心。對不對?”或許孩子一時還不太理解,但不要緊,只要今后持續灌輸欣賞自己和他人的意識,孩子就會漸漸變消極的嫉妒為積極的欣賞了。